【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政府食堂“出圈”,文旅经济的“公开课”与思考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当越来越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推出新的“宠客”举措并获得成功时,可以说,曾经的“流量密码”已经升级为“公开课”——游客需要什么、相关方面该如何做,早有先行先试的地方“划了重点”。

据5月5日极目新闻报道,日前,“荣昌政府食堂米饭蒸了半吨多”的话题冲上热搜。截至5月4日,重庆市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共接待超5.4万人次。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五一”长假前4日,全区共接待游客187.44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其中5月3日接待游客53.36万人次,同比增长176.20%,创新高。与此同时,湖北赤壁、浙江衢州、安徽黟县、江苏东海等多地政府机关食堂纷纷开门迎客,备受好评。

政府机关开门纳客,不算新鲜事。此前,有的政府大院向市民开放参观、有的机关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收获不少赞誉。此次政府食堂“出圈”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数量多,多地政府食堂不约而同对外开放并成为网红打卡点,让文旅经济的边界进一步拓展;二是影响大,以往个别政府机关开放停车场或食堂,影响力半径多是辐射周边市民,而如今上述食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往,实打实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发展。

事实上,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地方在“宠客”上都下足了功夫、拿出了诚意。比如,陕西诸多文博单位延长开放时间并开放“夜场”、增加门票供应,开设定制公交线路,让游客省心省力;又如,山东日照为了让游客“都不白来”,在赶海活动中人工撒3000斤蛤蜊供游客捡拾。在文旅经济从“卷硬件”转变为“卷服务”的当下,向游客提供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公认的“流量密码”。

从本质上看,上述种种举措都是为了让游客有获得感,让“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落到实处,即人们所期待的“高性价比给足、情绪价值拉满”。这也是政府食堂假期“出圈”的根源所在——“10元自选套餐”,分量足、价格实惠,不用担心被宰和卫生问题,这是性价比;政府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拉近与游客的距离,这是情绪价值。这种旅游资源之外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越来越成为文旅经济中难能可贵的“软实力”。

当越来越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推出新的“宠客”举措并获得成功时,可以说,曾经的“流量密码”已经升级为“公开课”——游客需要什么、相关方面该如何做,早有先行先试的地方“划了重点”。这背后凸显的是文旅经济转型升级的脉络:从以往“想来就来、爱来不来”的被动思维,转变为“听劝”并付诸行动,如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和选项,竭尽全力免除游客诸如停车、排队、如厕、维权等后顾之忧。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地文旅产业的努力下,今年“五一”期间,各地假日经济繁荣活跃,勾勒出一幅人气旺、市面暖、活力足的假日图景。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但与此同时,“视障人士携导盲犬入住酒店遭拒”“某景区客流超负荷游客高喊‘退票’”等新闻也一度冲上热搜,这在文旅业“花式宠客”的语境下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显然,如何从一堂堂“公开课”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是摆在更多地方面前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旅游,表面是欣赏湖光山色、游览名胜古迹,实则是强化人的正向感受,让游客在与旅游目的地千丝万缕的链接中,被看见、被重视、被善待,期待与诉求被满足。因而,发展文旅经济,绝不仅仅是靠各类宣传赚个知名度,更在于方方面面的周到服务,为游客提供“不虚此行”的体验。这背后关乎服务链条的延长与完善,关乎治理体系的协同优化,期待更多地方通过积极实践,不断贡献智慧与治理样本。

从庄严的政府大院传来百姓欢声笑语、飘出人间烟火,到文博场馆“超长待机”……一座城市的待客之道和精神风貌在一桩桩小事中变得具体可感。希望如此令人向往的城市、周到细致的服务能够成为一面面旗帜,持续激发文旅市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