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复兴后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灭日本!”
这句在课堂上掷地有声的话,让艾跃进成了网络热议的焦点,也让他被学生们称为“南开战神”。
可惜天不假年,2016年,他被确诊胃癌晚期。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坚守讲台。
如今,这位“铁血教授”已离开七年,回望他的传奇人生,令人敬佩不已!
«——【·南开战神·】——»
1982年,艾跃进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成了街坊邻里眼中“光宗耀祖”的榜样。
进入大学后,他丝毫没有因名校光环松懈,每天天不亮就泡在图书馆啃哲学书,晚上回宿舍还和同学辩论到深夜,在思想交锋中不断充实自己。
大学期间,一次偶然机会,艾跃进接触到军事课程,立刻被深深吸引。
当时国内高校军事教育薄弱,不受重视,但他敏锐意识到,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军事知识对年轻人至关重要。
从那时起,一个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扎根——要在高校开展军事教育,让更多人重视国防。
大学毕业后,当其他同学都争着去热门专业任教时,艾跃进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选择——他主动申请去教授无人问津的军事思想课。
那时候,这门课的教学条件差到了极点:没有完整的教材,只能东拼西凑;办公室又破又小,桌椅都是旧的,连窗户玻璃都有几块是碎的。
可这些困难在艾跃进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为了上好课,他白天跑遍图书馆、资料室,四处搜集军事相关资料;晚上回到家,熬夜整理资料、撰写教案。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他甚至自掏腰包,买来大量军事书籍和杂志。就这样,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艾跃进一点点搭建起军事思想课的课程框架。
谁能想到,这门当初的“冷门课”,后来成了南开大学的金字招牌。
«——【·从争议声到满堂彩·】——»
在艾跃进的努力下,军事思想课吸引了无数学生慕名而来。
课堂上,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军事理论讲解得清晰透彻。
在一次讲到中日关系时,他突然提高嗓门:“要彻底消除威胁,就得消灭日本军国主义!”
这话一出口,教室里瞬间像炸开了锅。
后排学生踮着脚往前凑,前排学生齐刷刷坐直身子,连窗外路过的人都停下脚步,扒着窗户往里瞧。
随后,他提到日本教科书里对南京大屠杀的轻描淡写,讲到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的无耻行径,越说越激动:“这些人到现在都不承认历史,不把军国主义彻底铲除,我们怎么能放心?”
谁也没想到,这段课堂视频被传到网上后,事情就变了味。
有人故意截取“消灭日本”这四个字,给艾跃进扣上“激进”“煽动仇恨”的大帽子,还有人指责他“破坏中日友好”。
可上过他课的学生都知道,这是有人故意断章取义。艾跃进在课堂上,从来不是简单地讲仇恨,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他没有退缩,专门开了一场讲座回应:“我说的‘消灭’,是要消灭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让他们正视历史!”
说着,他拿出一摞资料——日本每年花大笔钱篡改教科书,把侵略历史轻描淡写;靖国神社至今还供奉着战犯,这哪里是简单的历史认知问题,分明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
风波过后,艾跃进不但没改变教学风格,反而更拼了。
为了让课更生动,他自掏腰包买军事模型,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画战略图;还常把退伍老兵请到课堂,让学生听真实的战场故事。
有次讲现代战争,他甚至搬来一台投影仪,放起了军事演习的珍贵影像。
课下的艾跃进,更像个贴心长辈。
有学生想搞军事研究,他就陪着泡图书馆,逐字逐句改论文;听说哪个学生家里困难,他悄悄塞钱帮忙交学费。
学生们有烦心事,总爱往他办公室跑,因为知道艾老师一定会放下手头的事,认真听他们倾诉。
在艾跃进的努力下,军事思想课不仅成了南开的招牌,更成了许多学生心里的“人生课”。
可谁也没料到,这样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竟会突然倒下....
«——【·生命最后也要站在讲台上·】——»
2014年,正在给学生们讲课的艾跃进,突然毫无征兆地晕倒在讲台上。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学生们手忙脚乱地把他送到医务室。
大家都劝他好好休息几天,可他只在医务室躺了一晚,第二天就又出现在了课堂上。 起初,艾跃进总说自己只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
直到有一次实在疼得站不起来,他才去医院做检查。这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傻了眼——胃癌晚期。
医生建议他马上开始化疗,可艾跃进却直接摇头拒绝:“把胃切了就行,化疗太耽误时间,我还要给学生们上课呢!”
家人和同事都急得不行,轮番劝他先把病治好。
但艾跃进态度特别坚决:“我自己的身体我清楚,时间不多了,还有好多军事知识想教给孩子们。”
做完手术没几天,他就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回了教室。 那段时间,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脸色蜡黄,走路都得让人扶着。
可一走上讲台,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虽然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说话还得停下来喘口气,但讲起课来依然条理清晰,讲到激动处还会用力挥动手臂。
学生们看着讲台上的老师,既心疼又感动,不少人偷偷抹眼泪。
2016年5月,艾跃进永远地离开了。但他的课堂,却永远留在了学生们心里。
那些曾经挤在教室后排、站在窗台边听课的学生,至今还记得他讲课时的模样——哪怕身体虚弱,眼神依然明亮;哪怕声音沙哑,语气依然有力。
他用生命最后的时光证明,在他心里,教书育人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