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的香纸沟,蜿蜒的白水河畔回荡着古法造纸的千年韵律。在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宗亮,用双手续写古法造纸术的传奇,将一张张纸的诞生融入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时代篇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胡宗亮:这个是我们造纸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叫做抄纸。纸张的成型和纸张的厚薄,包括纸张的光泽度都由这道工序来决定。


今年57岁的胡宗亮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皮纸制作技艺,对取竹、蒸煮、碾压、抄纸等72道繁杂工艺烂熟于心。四十余年的技艺传承让他制作出的皮纸色泽柔和、厚薄均匀,备受市场青睐。但胡宗亮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步伐,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手工纸品改良工作,成功研发出竹麻书画纸和花草纸等多种手工纸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胡宗亮:把山上的野花野草放在纸浆上面,可以拼一些图案,上面再浇一层纸浆,干了以后就是一幅很漂亮的画。


胡宗亮在手工造纸上的创新,不仅提升了香纸沟皮纸的附加值,也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香纸沟景区的文旅优势,胡宗亮创办了“宗亮纸苑”,不仅围绕“纸”元素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特色民宿和农家乐,还开发研学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造纸全流程,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胡宗亮:结合我们的地方旅游,开发出了一些文创产品,比如自己做出来的花草纸,可制作成床头灯、纸扇、灯笼这一类。让来到香纸沟玩的客人,不光是体验到造纸,还可以带一点有纪念意义的产品回去。


不管是技艺传承,还是融合创新,胡宗亮始终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匠心守艺的传承精神探索出“非遗+文旅”的融合新路径,也让香纸沟皮纸制作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胡宗亮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胡宗亮:现在还在造纸的人虽然少了,但是很多人看到我们还在土法造纸,他们也很喜欢,也想参与进来,特别是年轻人,要让他们参与进来学习,土法造纸技艺才有好的发展和方向,以后才能传承下去。

记者/张莉芝 申雨侹

编辑/吴芸 责编/谢茜 审核/何旭 终审/曹钦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