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广”都爱吃鱼生

然而

这看似新鲜美味的生鱼片

却可能成为寄生虫的温床


资料图 图片来源:城事特搜

近日,广州市海珠区55岁的冯老伯(化名)因持续腹痛、发热、浓茶色尿液被送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就医,经检查,他的胆管内竟长满虫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引起冯伯剧烈疼痛的肝吸虫

老伯腹痛 出现浓茶样尿

竟是肝吸虫堵住了胆管

一开始,冯老伯毫无征兆地出现腹痛,他以为只是吃错了东西,并没有太在意。但半天过后,疼痛持续加重,并出现钻心样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还出现畏寒、发热,浑身无力,更让人担忧的是,他的尿色也变得如同浓茶一般。

家人赶忙把他送到医院,广医二院肝胆外科医生黄思敏博士详细询问了冯伯平时的饮食情况,发现冯伯有鱼生食用史,初步怀疑冯老伯可能是因为进食鱼生感染了肝吸虫,而肝吸虫堵住了胆管引起胆道梗阻并发胆管炎才出现了上述的症状。


图1 广医二院肝胆医疗团队为冯伯行ERCP引流术

经过短暂快速的术前准备,曹良启主任医师、刘颂航主治医师和黄思敏博士团队为冯伯实施了广医二院的特色诊疗技术-ERCP(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图1),术中发现冯伯胆管里面长满了类似南瓜子仁样的肝吸虫(图2),手术中,医生在病人的胆管里放置鼻胆管引流以防止胆管堵塞,手术后,密密麻麻的肝吸虫顺着引流管爬出体外。


图2 ERCP术中胆道子镜检查见活动肝吸虫

正是这些寄生在胆管里面的肝吸虫,导致冯伯疼痛、发热等症状。经积极护肝、降酶、退黄、驱虫等治疗,现冯伯病情已逐渐好转。

引流袋可见大量肝吸虫(视频)

肝吸虫:

美食背后的隐形杀手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系统所引起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人们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感染肝吸虫后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病情往往已经较为严重,可出现如冯伯一样的持续腹痛、胆管炎、黄疸等症状,后期更有可能诱发胆管癌和肝癌。

一旦确诊为肝吸虫感染,应及时进行治疗。目前,吡喹酮是治疗肝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如果患者出现了虫体堵塞了胆管,引起胆石症、胆道梗阻、胆源性胰腺炎等情况,此时应进行手术治疗。

据了解,冯老伯特别喜欢吃鱼生,近年来有多次食用鱼生病史。薄如蝉翼的鱼片佐以姜丝、花生、柠檬叶,入口清爽鲜甜,吸引无数食客尝鲜。然而,这份极致的美味背后,却潜藏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健康威胁!


资料图 图片来源:城事特搜

广医二院肝胆外科曹良启主任医师提醒:大家享受美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预防这背后隐形的“杀手”。以往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球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华支睾吸虫流行区,约85%的病例在中国,而广东省是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感染率高达17.48%,估计感染人数超过500多万,约占全国的50%。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鱼生消费高发区,公众需提高警惕。

食用鱼生后

切勿自行服用药物“杀虫”

蒋小峰主任医师指出,鱼生可能携带肝吸虫、异尖线虫等寄生虫,盲目服用驱虫药(如阿苯达唑、吡喹酮)不仅无法精准杀虫,还可能引发药物副作用,如肝损伤或胃肠道不适。不同寄生虫需特定药物治疗,自行用药易导致剂量错误或掩盖感染症状,延误正规诊疗。若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或发热,应及时就医检查,而非依赖“预防性服药”。


资料图 图片来源:城事特搜

此外,蘸醋、芥末或白酒无法有效杀灭寄生虫。常吃鱼生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筛查寄生虫感染。安全饮食+医学诊断才是健康保障,切勿冒险自行用药!

避免“虫从口入”,应该记住以下几点:


1.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食用生鱼片、鱼生粥感染肝吸虫风险较高,淡水鱼虾需100℃以上高温加热,彻底灭活囊蚴。

2. 生熟分开:切生鱼的刀具和案板要与处理熟食的严格分开使用,防止生鱼上肝吸虫的囊蚴污染熟食,引起交叉污染。

3. 高危人群半年查:常吃鱼生、生腌及沙拉的人,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粪便虫卵。

转发提醒给身边人

一起关注身体健康!❤️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来源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卫健委

编辑 | 赵婉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