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晚上10点,温州瓯北大桥下,18岁的吴昱豪,将手机和身份证随意地丢在护栏上,便毫不留恋的消失在了大桥尽头。
这或许这是他一生唯一自由而坚定的选择。
第二天,伴随着少年的失踪,母亲20万找到孩子的悬赏,换来的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以及年过半百满头的白发。
富养的孩子
作为家里企业的接班人,吴昱豪拥有同龄人羡慕的起点:
高中开保时捷上学、抖音全是限量球鞋开箱视频,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这个不缺钱不缺自由,甚至不缺情绪价值的孩子,为何不向人求助,毅然决然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评论区大多数人都很疑惑:那么有钱出身那么好,长那么帅,有什么想不开的?我们普通孩子还没钱,没爱呢,至少他有钱啊!
而真相是,越是像这种有钱家庭的孩子,所折射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才越能折射出当前社会家庭教育的核心症结:
这一代孩子的精神困境从来无关银行卡的数字,相反,越充裕的物质反而越能折射心智的退化症结。
所谓教育“缺钙”,富难三代,正是核心所在。
而我年过五十才发现,那些子女比父母“走得早”的家庭,其实早有征兆。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姜以琳在12年-19年曾经对中国教育做过一项相关的调查;
在他们看来,大部分当下的教育价值观,要求子女将高强度事业或者说家族事业与个人发展绑定;
必须要养儿防老,而这些才是消灭他们人性光辉的罪魁祸首。
持续性高压下的心理断层
在这一代年轻人当中,尤其是90和00后:
高度的竞争,极度匮乏的精神支持,数不尽的打压,让人的意志和肌肉持续紧张,产生神经衰弱;
这样的人顶多只能活过一两代,通过各种方式逃避,连消遣放松都会有各种困难和负罪感,最后,消亡于不能繁衍。
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1930年就写下了《幸福之路》这本名著,书中就预判了当今社会的现象。
而这正是当下普通人不婚不育,不存款,只想过好当下的核心心理关键。
上周末我们和心理咨询师组织了正念冥想工作坊,期间其中一位咨询师讲到了自己的案子,眼神中带有一些无奈。
“这两年自伤的孩子越来越多,最近这位是我见过最严重的。”
“这位母亲,名叫陈敏(化名),今年52岁,之前带女儿来我们这儿做过一次心理咨询。”
“对不起……老师,我知道不该现在打给您,可我不敢跟任何人说……”
据她聊到,这位母亲每隔几句话就陷入沉默,在电话的这头能够听见她用纸巾狠命擦拭眼泪的声响。
这是她的女儿第五次有自残的想法,并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好在救助及时;
女孩名叫梦梦,刚满25岁,而事情的起点要从母亲四年前年强制要求考公开始。
原本想去北上广打拼的梦梦,被迫被母亲安排到了体制内;
尤其是最近就业竞争激烈,单身母亲陈敏更是担忧孩子的未来,下了血本托关系,希望女儿能够考公。
奈何孩子考了四年没有考上,又遭遇恋爱分手,于是有了第一次想不开的行为;
原本当初第一次好生沟通,女儿似乎很听话,表明不会再这样做,结果没想到后面这几次来的这么突然;
甚至中间三次母亲都没有发现,还是同学帮忙发现的,这些都让为人母的陈敏感到无比崩溃。
五十岁的你,是不是以为:
“我家孩子懂事又开朗,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
“我不信!自杀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在我孩子身上!”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90%的中国式家庭,都藏着“表面顺从”的定时炸弹,大部分孩子说“好的我去做”,“放心,我绝对不会想不开”时;
极大概率把真实想法锁进抽屉,或者朋友圈早已填满仅自己可见的说说
而这些便是亲子决裂最早的征兆,也是危险,最开始的信号;
就像癌症晚期,刚开始都有很多被人忽视的症状,作为父母,宁可早点“去医院”,被检查出小问题,也不要最终这个“糟糕的结局”
现在你还确定,孩子的“懂事”不是沉默的呼救吗?
当你越这样想时,孩子越危险,或者说你的侥幸心理,极大可能藏着被你忽略的未来关系破裂的裂痕。
从精神分析理论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来讲,这种表面应付实则消极以待的矛盾行为,叫做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
最早是由1936年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防御机制理论;
后由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发展,典型的特征就是通过拖延、遗忘、表面服从等间接方式表达不满。
这种现象在家庭咨询行业实在是太常见了,小到孩子超过18岁,一年两年不跟父母联系,大到毫不知情下悄然离世;
这些都说明了孩子对父母的极度不信任,而并非仅仅是长大人格独立的问题。
父母们,请记住,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若你和孩子同陷痛苦,其实关键在于,谁痛苦,谁改变;
但当孩子痛苦更甚,他真的会选择改变吗?还是选择其他消极的方式呢?这或许是每个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父母们请牢记:重视孩子内心声音,好好说话,便是对余生最大的救赎。
不要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成为此生的遗憾。
-The End - 作者-月瑶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