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体育总局公布了一份名单,1101名运动员被保送进大学,全红婵、黄雨婷这些奥运冠军的名字赫然在列。本来是个喜讯,可评论区却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冷嘲热讽,一条“十年寒窗不如三代经商,还不如个体育生”的评论,不少人点赞。你说这事儿能不让人吵翻天吗?(源自央视新闻等媒体)



全红婵的名字一出现,舆论立刻两极分化。支持的人说,小姑娘在十米跳台上替国家争光的时候,普通孩子还在教室里刷题,凭什么不能保送?反对的人却揪住“寒窗苦读”四个字不放:“我们孩子凌晨五点起床背书的时候,运动员在哪儿?现在他们不用考试就能进浙大、北体大,公平吗?”

但这场争论远比表面复杂。保送名单里涵盖了跳水、射击等多个项目,尽管未涉及高尔夫、马术等通常被视为“贵族运动”的类别,但公众对于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质疑依然存在。这种质疑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对于教育公平和阶级流动性的深切关注。


有人翻出数据:中国注册运动员约5万人,能拿到国际赛事奖牌的不到1%,而985大学的录取率还有1.5%。换句话说,拿金牌比考名校难多了。全红婵7岁开始跳水,每天泡在水里7小时,文化课全靠碎片时间;射击冠军盛李豪为了备战奥运,三年没进过学校教室。这些孩子付出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寒窗”?



但争议的矛头还是指向了规则本身。网友@羽毛464说得直接:“公示期只有6天,1101人的背景敢不敢全公开?保送标准到底是看奖牌数量,还是看家世背景?”这话未必全对,却道出了大众的真实焦虑——我们不是反对给冠军优待,而是害怕有人打着优秀运动员的旗号“走后门”。


更诛心的质疑还在后头:“这些运动员听得懂高数吗?毕业论文会不会有人代写?”这话虽然难听,却揭开另一个伤疤:竞技体育和学术教育长期割裂的现状。现役运动员四处集训,大学课程只能上网课、交论文,最后拿到的文凭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不过也有人反驳:“姚明退役后去交大读书,邓亚萍剑桥博士毕业,只要给机会,运动员未必学不好。”更何况,这些孩子多数选择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规划高度匹配。就像网友@微笑暗淡了花哨说的:“总得给退役运动员留条后路,难道让他们去送外卖?”

说到底,这场口水战早就不止关于几个运动员。那些喊着“寒窗十年不如一块金牌”的人,真正焦虑的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通道越来越窄。当“小镇做题家”在高考独木桥上拼杀时,有人通过体育特长绕道超车;当普通家庭为孩子学区房发愁时,马术、冰球这些“贵族运动”正在成为新的升学捷径。


但把矛头对准全红婵们,或许搞错了方向。真正该追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容不下更多可能性?德国运动员可以边训练边读文理中学,美国常春藤专门给体育生留名额,挪威滑雪冠军退役后能转行当工程师。与其争论“该不该保送”,不如想想怎么让这些为国争光的孩子,既能站上领奖台,也能真正坐在大学课堂里。

翻着上千条评论,突然想起网友@我的面要加蛋的留言:“读书能靠努力,体育更吃天赋。拿不到冠军的运动员,可能比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更惨。”这话莫名心酸。当我们用“公平”的大锤砸向保送政策时,或许也该看看那些没登上名单的运动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没拿到奖牌,也没机会上大学。


教育不该是“要么卷做题,要么赌天赋”的残酷二选一。给全红婵们一条出路,不代表就要堵死别人的路。真正的公平,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发光。就像跳水裁判不会用数学试卷打分,高考考场也量不出十米跳台的勇气。当社会学会用多把尺子丈量人生时,或许我们才能停止这场“寒窗与金牌”的互害游戏。

您认同笔者的观点吗?评论区亮出你的高见。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