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球手赵心童在斯诺克世锦赛上夺冠,不仅代表着他已经具备了世界顶尖球手的实力,奠定了他在斯诺克界的个人地位,同时也表明中国斯诺克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在中国掀起了第二次斯诺克运动浪潮。从20年前的丁俊晖,到现在的赵心童,他们都带动了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斯诺克这项运动以及相关产业,越来越多影响力大的赛事,随着此次赵心童的夺冠,其重心将会向中国转移。


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WPBSA)主席杰森·弗格森是这样表达的:“目前斯诺克赛事在中国运营的规模已达到英国本土的50%,上海大师赛、中国公开赛等赛事全球收视率屡创新高。赵心童登顶世锦赛形成了巨大的榜样效应,如同姚明之于篮球、李娜之于网球,推动斯诺克从小众精英运动走向大众参与型体育。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商业价值几何级增长,更将为这项起源于英国的运动注入全新文化基因。很多人都在谈论目前各类比赛中中国选手数量的变化,但如果回顾10年前,斯诺克巡回赛上主要还是来自英格兰及英国其他地区的选手。如今潮流已有所转变,我们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举办赛事,这些城市的规模相当于半个英国。而且斯诺克已经走进了校园,成为一项主流运动。在英国,我们得努力推广这项运动,因为在学校里基本看不到斯诺克课程。而在中国,斯诺克被视为与奥运会项目同等重要,这就是人才培养路径存在差异的原因。”


姑且不论弗格森说的“斯诺克在中国与奥运项目同等重要”这样的结论正确与否,但就大众参与程度,斯诺克发源地英国已无法跟中国相比。此前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至少有3000万斯诺克爱好者,赵心童世锦赛夺冠后,这个数字还将迅速增长。英国媒体BBC世锦赛后的报道称有1.5亿人次观看了世锦赛决赛,中国的观众人数占了50%以上。而据4月出炉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12万家台球厅,英国已经从1.2万家缩减至4000家。这项英国人发明的运动,无疑在中国变得更加盛行。

除了广阔的斯诺克潜在市场,再看看现在斯诺克职业球手的数量和占比。在最新公布的TOP16球手中,已经有多达5位来自中国人,而10年前仅有一个丁俊晖。目前每次参加排名赛(含资格赛)的中国职业球手数量,都稳定在25人左右,是仅次于英国本土球员的第二大军团。这些职业球员当中,非中英两国球手之外,也仅有澳大利亚的罗伯逊、比利时的布雷切尔、伊朗的瓦菲以及泰国的两三位而已,斯诺克顶尖球手的数量与这项运动开展的普及程度是成正比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斯诺克运动开展的红火程度。从顶级球手的构成比例和近年来进入职业队伍的球手数量、质量来看,就更能得出斯诺克的未来属于中国的结论——“75三杰”进入职业暮年,特鲁姆普、塞尔比、墨菲都是80后老将,大量的开始崭露头角的球星、新夺排名赛冠军的球手都是来自中国。英国球手中除了一位出生在2001年的杰克森·佩奇还算拿得出手之外,已经到了断档的地步,而中国的00后小将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到了职业行列和准职业队伍。从成绩上来说,上个赛季已经有三站比赛的四强被中国球手占据了三席,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中国现在每年都要举办五站斯诺克顶级赛事,也渐渐打响了品牌,这些比赛包括国际锦标赛、世界公开赛、上海大师赛、武汉公开赛、西安大奖赛等等,虽然在传统和底蕴方面还比不上斯诺克世界三大赛,但其发展前景被无限看好。中国球手有更多的机会在家门口和世界顶级球手较量,中国球迷获得了更多现场观看世界级球星表演的机会,更多的年轻人、小朋友也会喜欢上这项运动中来。

此外,赛事服务、奖金以及潜在的各种商务拓展机会,让中国的这些赛事对于这些国际明星球员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亨德利、奥沙利文等人经常造访中国,奥沙利文和特鲁姆普还安家在中国香港,用小特的话来讲就是“为了就近在中国打球更加方便”。“巫师”希金斯此前表示,“所有斯诺克球员都受益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如此看来,斯诺克市场向中国转移的倾向性已经非常明显。而世界赛场上的中国元素也更加普遍,比如斯诺克世锦赛连续16年使用中国的星牌球台。世界公开赛的举办地江西上饶玉山县“世界公开赛、国际台球学院、世界台球博物馆”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在斯诺克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据英国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中国市场,世界台联每年将会失去40%的财政来源,这个比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弗格森主席不止一次被问到斯诺克的重心是否正在从英国转移到中国?他的回答是:“斯诺克现在已经是一项全球性的运动。中国无疑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在北京设立了办公室,作为世界斯诺克的一个永久基地,这也体现了中国在斯诺克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不仅是斯诺克的重要市场,更是推动这项运动发展的关键力量。未来,中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斯诺克产生深远影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艾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