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广州琶洲萤火虫“五一”漫展期间,展馆外围发生一起公共场所不雅行为事件。
两人在活动举办地周围的酒店玻璃窗边,上演亲密举动并高调与楼下行人互动引发围观,同时大量视频图片也迅速传遍海内外社交平台,一时间争议沸腾。
更具争议的是,后续有网友扒出当事人双方其中之一可能为跨性别者(男跨女),信息真假尚未最终核实,但相关讨论却已经在网络上发酵。
同时随着“漫展”、“二次元”、“cosplay”、“摄影”等词汇的介入,使得不少路人观众再次感受到国内“漫展”的混乱性。
在网络舆论风暴中,「漫展」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但这一次,真的该怪「漫展」吗?
个体出格,群体背锅: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漫展」本应是动漫爱好者交流、展示创作、体验cosplay(角色扮演)的公共平台。
在「漫展」上,参与者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当一次个体的不当行为被无限放大,「漫展」就很容易再次被打上“边缘”“低俗”“无序”的标签,甚至被误解成“次文化温床”,但这是极度不公平的。
无论是Coser、动漫创作者还是普通爱好者,绝大多数二次元群体都在认真维护展会秩序,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
为何「漫展」越来越成为“猎奇”事件的发生地?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漫展」已经不再是那个“圈地自萌”的小众聚会,而是一场线上线下联动、热度流量齐飞的二次元狂欢。
随着二次元文化从小圈子逐渐扩圈,“泛二次元”扩圈趋势愈发明显。各种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网红打卡、品牌联动,使得漫展的参与人群早已不局限于资深宅男宅女。
一批批“非二次元”的人,正在快速涌入这个本该属于热爱者的空间——他们的关注点不是动漫文化,而是如何借场景蹭热度、博流量、变现。
他们看中的是——“宅男人傻钱多”,这是现实中的一种刻板印象,但它正成为某些群体进入漫展的动机基础。
漫展不再只是“爱好者的聚会”,它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流量洼地。
于是,擦边cos、骚扰摆拍、猎奇直播、乃至此次高调挑衅公共伦理的行为,开始不断出现于“漫展周边”。并被包装成“文化事件”,实则是对亚文化社群生态的消费与扭曲。
这让公众逐渐将“漫展”与“尺度边缘”、“公共失序”等标签绑定,而那些真正想要安静展现热爱、分享创作的二次元人群,反倒成了被动背锅的一方。
而这次事件,更是将这些误解进一步激化。
“二次元”不该为“流量绑架”买单
明明是私人行为,却因为发生在“漫展”附近,再加上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就被舆论不断延伸、无限外扩,最终成了整个“二次元文化”的负面代表。
事件主角是否跨性别,不应成为公众批判的重点;公共行为是否越界,才应是舆论监督的核心。极端个案,往往因“猎奇”效应被放大,进而掩盖了整个群体的努力。
毕竟黑红也是红,黑流量也是流量。在如今这个“流量至上”的自媒体时代,已经见证过太多“吃”黑流量而获得百万粉丝然后线上带货实现财富自由的例子。
如果我们让“泛二次元”的扩圈带来的商业骚乱,掩盖了原本热爱文化的纯粹初心,那是对整个社群的伤害。
5.4日晚上事件的当事人,本不该会被大量人群发现,无论情侣之间是否有着独特的爱好与玩法,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本应无伤大雅,更不该引起风波。
但其积极与楼下行人互动引起关注的行为,正是证明了其内心渴望获得关注的不良想法。
你可以喜欢角色,也可以大胆表达;可以展现自我,也可以追求认同。但你不能在公共空间挑战底线,更不能让整个文化圈层为你的“作秀”买单。
在“文化包容”等理念日益被接受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冷静发声、依法依规表达,不将个体的行为误认为群体的常态,也不以偏概全地否定整个文化圈层的价值。
公共场合应遵守基本秩序与伦理,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
最后
不要因为一个人出格,就否定一群人的热爱。不要因为一次事件,就放弃对文化的尊重。
“次文化”不是“问题文化”,它是这个时代年轻人最蓬勃的精神出口之一,别让热爱沦为流量牺牲品。
无论是主办方、观众,还是文化爱好者,每一个人都在共同构建着公共文化空间。
我们期待一个更加文明、包容而有序的展会环境,让“次文化”成为连接共鸣与创造力的桥梁,而不是情绪与流量的战场。
我们相信,热爱不会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