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幼儿园和小学班级群里,“发烧”“喉咙痛”“红疹”这些词频频刷屏!原来是猩红热又出来搞事情了!别慌,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处突中心的科普专家戚艳波带着超实用的科学防护秘籍来啦。
猩红热真面目
据戚艳波介绍,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该病菌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首先,会出现发热、咽喉疼痛等不适;同时,身体表面会出现细密的红疹,触摸有砂纸般的质感;患者的舌头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出现“草莓舌”(舌面红彤彤且布满小疙瘩)或“杨梅舌”(舌头颜色鲜红似杨梅)等症状。
猩红热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在飞沫传播方面,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菌的飞沫,如同“人体喷泉”,可将病菌传播给周围人群。因此,教导孩子掌握“咳嗽礼仪”至关重要,例如用手肘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或随意喷射飞沫。接触传播也是重要途径,共享水杯、玩具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病菌传播,个人物品尽量避免共用。
警惕!
这些是猩红热的“警报信号”
戚艳波提醒,要是孩子突然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家长们可要拉响警报——
1.突然发高烧,喉咙痛得厉害,这种疼痛往往较为剧烈。
2.发病4小时内,皮疹开始出现,首先从耳后、颈部、上胸部位开始,随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呈红色,按压后褪色。
3.舌头呈现“草莓舌”或“杨梅舌”的特征性改变。
家长必知的“灵魂问答”
Q:得过猩红热就不会再得了吗?
A:这些细菌“戏精”可会“七十二变”,有几十种“模样”。得一次病,只能对当前遇到的“病菌造型”免疫,下次换个样子还可能中招。
Q:孩子要隔离多久?
A:接受抗生素治疗满24小时,而且症状都消失了,才能“解封”。否则,极易造成疾病在班级等集体环境中传播扩散。
Q:生病时能洗澡、吹风吗?
A:患病期间可以正常洗澡、吹风,保持身体清洁舒适有助于患者恢复。但需注意洗澡时避免过度用力搓擦皮肤,以免造成损伤。
猩红热的科学防控措施
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切断传播途径:牢记“戴口罩、勤洗手、不到人群聚集场所、生病孩子居家隔离”四大防护要点,有效阻断病菌传播。
提高机体免疫力:通过适当运动、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等方式,帮助孩子提升自身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