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坐落于延安城的中心位置,乃延安四大名山之一。传说,它因“叶生吹箫引凤”而得名,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延安极具盛名的一大名胜之地。吴起、韩琦、范仲淹、杨六郎等历史名人皆曾在此镇守。凤凰山上留存着凤楼遗址,漫山松柏郁郁葱葱,景致十分宜人。清代《延安府志》记载:“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

凤凰山最高处海拔1132米,为延安城四周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所以历代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山的东坡及山畔上,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山上古遗址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及传说为北宋年间杨六郎(延昭)调兵遣将而挖筑的转兵洞。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

据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以北方的匈奴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主要敌方,故命大将蒙恬亲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为了伐师进退畅通,采取了两条重要的军事策略,即进攻线上稳打稳扎,防守线上步步为营,以守制攻。延州当属其列,被命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其后,北宋名将韩琦、范仲淹、庞籍、杨家将、沈括等驻守时不惜人力加固完善,使该城池形成气势恢宏的规模,连带周围军事咽喉要地共五座遥相呼应的城池,被历代誉为"五花莲城"。

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鸣五城应"。凤凰山这看似简朴的古城墙,却浓缩了千年历史风云,凝聚了广大边陲军民将士的血汗,使她成为一座无言的历史丰碑,一个内涵沉重的历史景观。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延安城后。第一个住地便是凤凰山。因此,凤凰山之名更加驰名中外。古今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愈发给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城池增添了无限光辉,历代名人纷纷登山揽胜,俯瞰延安的壮丽景色。当年,就连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也忙中抽闲借登山赏景之际为徐特立祝贺六十大寿,这种尊师重教的举动,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引起很大震动,并被人们久久传为佳话。

凤凰山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实现了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党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实现了第二国共次合作。

中共中央在这里先后召开了1937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苏区党代表会议、白区工作会议以及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日战争,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还会见了白求恩、卫立煌等许多中外人士。





193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在毛泽东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

"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

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原来,毛泽东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

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凤凰山麓旧址,不仅是一处革命纪念地,其保存完好的建筑设施,还充分体现了陕北民居的特征,特别是其窑院结合的四合院建筑布局,为典型的富庶人家住宅形式,窑为主室,瓦房为厢房,窑前有高台石阶,青砖门廊,门前有照壁,院内有石碾、石磨,门窗镂花,无不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情。

1937年1月党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为安排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务,田一民受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委派到延安处理公事(田一民是杜的秘书),田到延安后在公务办事期间,由当时苏区主席林伯渠安排他晋见毛泽东。田一民当年23岁,他在延安见到了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







毛泽东住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李家院里,窑的主人李修文让出了三孔石窟窑。窑是从石头上凿出来的,窑的六个面有五个面是石头的,窑内盘有土炕,因毛泽东不习惯热炕,故在土炕上垫了一块木床板,床上放着清洁的棉被,炕沿上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小炕桌,桌子上放着几本书和茶具,墙上挂有一幅大的作战军用地图。



田一民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落座后,便和毛泽东拉起了家常,毛泽东问起田一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十分亲切、和蔼。这时窑主家的儿子李建堂手端一小碗腌菜送来,说是他母亲叫送给毛主席的。毛泽东便给田一民介绍这家窑洞主人是位开明人士,我们住人家的石窑都不花一分钱,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在为抗日出力,我们搞统一战线,完全是为抗日救国的,并介绍说这位有文化的李建堂是个郎中,很有本领……毛泽东在李家院阴暗潮湿的石窑里住了近半年,他在这里写成了他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为人民服务》。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