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丛晓飞正在为顾客插花。 张娟娟 摄

在吕梁的烟火街巷间,花艺师丛晓飞的双手,是美的见证。这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掌心呈麦色,分布着细小的皲裂,指甲修剪得短而圆润,指腹的螺纹被岁月磨得浅淡,却在指间流转间,将荆棘化作诗篇,让铜丝生出羽翼。

初次见到丛晓飞时,她正专注地将带刺的玫瑰插成花束。指尖在尖刺间灵巧穿梭,动作轻盈得如同蝴蝶掠过花丛。“刚入行时,手上经常被扎得满是伤口,现在反倒觉得这些刺也是花的独特语言。”她笑着说道,眉眼间满是从容。那些曾经困扰她的疼痛,早已化作成长的养分。当她的指尖能够精准地掐断枯萎的花枝,当修剪刀在掌心磨出专属的凹陷,那些渗入掌纹的叶绿素与花青素,都在诉说着她对生命的敬畏与理解。

为了精进技艺,无数个深夜,丛晓飞都沉浸在学习中。她守在直播间反复拆解花束结构,在专业书籍里钻研色彩搭配,通过千万次的练习,将所学化为指尖的“魔法”。这份执着与努力,让她在第一次参加吕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便斩获亚军。

再遇丛晓飞,是在离石区长治路小学非遗课上。作为学校聘请的非遗传承项目——缠花课程的辅导教师,她彼时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绣球花喜‘半阴半阳’,紫藤需‘三缠两绕’。”丛晓飞指尖轻抚花材,仿佛在解读植物的摩斯密码,她记得每根丝线的经纬走向,熟知每片花瓣的呼吸频率。课堂上,她左手拇指与食指紧捏细如发丝的铜丝,右手熟练地在银白与嫣红的丝线间翻飞。如今,她能在短时间内让铜丝幻化成蝶翼胸针,也可将凤仙花染就的丝线编织成新娘头冠。

在孩子们眼中,这双手是神奇的“魔法棒”。当她握住孩子们颤抖的小手,粗糙的指腹与稚嫩的掌心相贴,原本普通的铜丝和彩线,便在师生共同的创作下拥有了生命。“老师的手会变魔术!”孩子们的惊叹声中,丛晓飞用双手将非遗技艺的种子播撒在童心里。这份传承,源自她小学时绣出获奖刺绣的热爱,如今又化作火炬,照亮下一代的艺术之路。

丛晓飞的双手,始终在与花材、丝线对话,她深谙每一种材料的脾性,记得每根丝线的纹路。当她把满载心意的花束递给顾客,当教会孩子缠出第一片花瓣,那些伤痕便成了最美的勋章。这双看似不完美的手,藏着对美的执着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护,以及对传承的坚定信念。

在吕梁的晨光暮色里,丛晓飞的双手仍在编织着温柔的故事。她用双手创造的不仅是精美的花艺作品,更是永不凋零的文化春天,让美与传统在岁月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记者 张娟娟)

来源:吕梁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