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副班长庞国兴在作报告时这样向上级领导汇报。
这是发生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如今这个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印度一度在国际上沦为笑柄。
从庞国兴的语气就能看出,在这一战中战士们和印度士兵有着怎样的战斗差距,印度人甚至将这一场简单的边境保卫战硬生生打成了首都保卫战。
庞国兴
而这一战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我们的战斗力超群,与总指挥官刘伯承元帅坐镇指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没有刘帅及时指出关键点,我们很可能在重要作战节点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刘伯承元帅又提出了怎样的问题呢?
“印度为什么要这样?”
这句话出自1962年的毛主席,这一年的10月1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然下令,称要将中国军队从印军占领的地区清除掉,公然侵占中国领土9万多平方公里。
要知道中国和印度早前的经历可以说是“难兄难弟,同病相怜”,之前也一直保持着相当友好的关系,一度“称兄道弟”。
尼赫鲁
那么印度为什么会对中国发难,又为什么会觊觎中国的领土呢?
事实上该事件的始作俑者还要从印度沦为殖民地时期说起,1849年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早就看上了印度这块肥肉。
以他们的风格,对别国土地有着疯狂执念,随后便将目光移向了不远处的西藏地区,意图以此跳板控制更多区域。
为了霸占这片土地,英国人做了不少龌龊事,多次挑起地区斗争,激发汉人和藏族人矛盾,甚至一度派遣大量武装部队进驻西藏地区,想要强占中国土地。
当然这种“奢望”最终落空,但英国人并没有放弃,1914年公然召开了所谓的汉、藏、英三方参加的西拉姆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划定了从未被我们承认的“麦克马洪线”。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印双方原本默认的习惯边界线向北推移约一百多公里,将约有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划进了英属印度殖民地,名义上成为了印度的土地。
这也为之后中印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致使印度政府十分膨胀,真的将这块土地当成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成为了印度第一任总理,在中印关系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和谐后,尼赫鲁终于露出贪婪的嘴脸。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西藏以南的大片土地跃跃欲试,在没有知会中国的情况下,派兵越过双方习惯线侵占了多块中方领土,想以此试探中国的态度。
当然,其实印度选的这个时间完全不算意外,当时中国正值抗美援朝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立国之战,国家的关注点也都在东边,无暇顾及西线地区的印度,也就让他们占到了便宜。
没想到的是中国的隐忍和宽和并没有引起印度的反思,反而得寸进尺想要侵占更多的中国土地,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印度人借鉴了英国人的肮脏“套路”。
1959年在印度的煽动下,西藏农奴主发动叛乱,印度借机向中国提出将中印边境处的12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遭到中国的严厉拒绝后,印度政府开始在边境地区“搞事情”。
其无视中国警告,意图“先下手为强”逐步蚕食侵占该地区,最终于1962年10月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边境冲突事件。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从抗美援朝开始印度就蠢蠢欲动,为什么直到1962年才将这种矛盾搬到台面,甚至刻意将其演变为边境冲突呢?
事实上以印度的国力,虽然已经开始发展,甚至比刚刚结束战争的中国还要起点高,但其凭借的却是背后多方势力的支持,中国和苏联交恶给了印度可乘之机,有着苏联在背后支持,印度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再加上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问题,有了世界两大最强国的支持,印度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印度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盲目自大地挑衅、以为背后有依仗的嚣张、对自身实力的错误预估,以及强占中国土地本身就具有的非正义性。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这次遇到的对手前所未有得强大,战斗经验丰富的各级将领和解放军战士,在“军神”刘伯承元帅中控指挥多个优秀将领战场布局,向印度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争美学。
刘伯承参与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
1959年下半年,随着两场小规模边境冲突的发生,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为了尽快解决该事件带来的影响,周总理亲自去印度访问,就是为了和尼赫鲁政府进行协商。
但印度对中国的主动和友好并不买账,甚至有可能将我们的友好视为“软弱可欺”,不仅没有撤军还加大了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力度。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会议上作出指示,称“印度挑起的大大小小的冲突是蓄谋已久,简直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想打仗,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会奉陪到底”。
会议结束后,中央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战前指挥部,让正在养病的张国华中将返回西藏进行战前准备,同时调回了已经在军事学院工作多年,军队中威望极高的刘伯承元帅。
当时中央方面关于是否要打这场仗有很多人并不赞同,认为国家的经济需要恢复发展,而且西藏地区条件艰苦,不管是地形还是气候都没有绝对胜利的打算,关键时刻刘帅在“主战”方面投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票。
“有难度,但并不代表不能打,还是有出路的。”毛主席点头赞同。
于是1962年10月17日中央正式下达对印作战指令,刘伯承元帅在毛主席的嘱托下,以七十岁高龄亲自前往西藏军区坐镇指挥。
刘帅已经离开前线十余年时间,这次再度出山,足见中央对这场战斗的重视,以张国华为首的西藏军区将领们也很高兴。
他们多数出身二野部队,刘帅是他们的老领导,不管是指挥风格还是双方配合都有着相当默契,大家纷纷要求刘帅担任作战总指挥,但刘帅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他认为应该将机会留给年轻人,张国华一直扎根西藏,对前线后方都相当了解,于是刘帅向众人表示:
“我只是来当个编外人员,具体怎么打还要你们来,我可以提供一些意见。”
张国华
随后刘帅又单独找到张国华中将,希望他在开战前提醒前线的战士,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待这次战斗,
“这些印度人是参加过二战的正规军,不能轻敌,要将其当成是美国士兵来打。”
张国华向来重视老领导的教诲,并表示一定不会轻敌,他们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本次战斗由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相配合,分东西两线同步作战,本次总指挥由张国华中将担任,并亲自负责东线战场的作战指挥工作。
由于事先得到刘帅的指挥,战士们对待敌人十分认真,然而事实却狠狠开了大家一个玩笑,向来有着“军神”之称的刘帅竟然也有分析错误的时候。
刘伯承
一开始前线的战士,真的将印度人当成“联合国军”的强度和作战能力来打,但刚刚开战后战士们就懵了,印度军队堂而皇之地进入到我军阵地的射击范围,根本没按套路先隐蔽后构建工事来打。
甚至连军事布局都大剌剌地摆在了我军战士眼前,印军似乎觉得自己已经占据地形和兵力优势,完全没把我军战士当回事,一时间战士们确实没有动手,主要是不知道要怎么对待这伙大胡子们。
随着枪声响起,大家也顾不上太多,立即按照预定计划与敌人展开战斗,当战士们发起冲击时,轮到印度军队慌了,他们以为中国会像往常一样不会主动发起攻击。
因此很多印度士兵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即便是挑衅也不会打起来,印度军队在我军猛烈炮火下,一开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
很多印度军队打都没打就开始后撤,这时候战士们才意识到,原来战斗准备阶段自己太紧张了,导致实际作战中太拿印度军队当回事,他们根本就是不堪一击,在解放军战士的追击下,印军的火炮部队直接被我军全歼。
这种情况连张国华将军也没想到,他本来已经做好了长时间战斗的准备,因为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很多后续物资都还没有运上来,第一阶段的战斗就结束了。
战斗结束后,有不少战士和前线指挥官表示,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别说赶得上“联合国军”,甚至都不如国民党杂牌军,实在太不经打。
仅仅几个来回,解放军战士就把印度军队打得溃不成军,顺利抢回了所有印度人之前强占的土地,摧毁了印军新设的多个据点。
期间就发生了那出经典战斗桥段,也就是庞国兴等人由于和部队失去联系,干脆展开了夜间突袭的独立战斗,并取得了全方位胜利。
中印军人对峙
就在大家以为印度人战斗力弱不禁风,完全没有和解放军相较实力时,刘帅再次将张国华叫到跟前,刘帅表示还是要告诉你一样的话:
不要轻敌骄兵必败,印度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后续很可能有大动作,作为战斗总指挥,张国华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听到刘伯承元帅的指示,张国华也谨慎起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刘帅关键时刻的冷静,是后续战斗我军能够保持优势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击
“你们以为自己稳赢了吗?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抢修几个关键节点的公路,保证各类物资平稳运输,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敌人的突袭,留给大家时间不多了。”
这是刘帅在第一阶段战斗结束后,面对兴高采烈的将领泼下的一盆冷水,也是对指挥部提出最中肯老成的意见。
刘帅再次跟张国华强调,不能轻敌一定要趁着现在重视后勤补给,务必要求战士们抓紧时间做战斗准备,力求在大雪封山前彻底结束这场战斗。
随着后方中印两国政府的谈崩,第二阶段战斗已经蓄势待发,印度方面根本没有停战的打算,反而不断地向前线增兵运送补给,大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很快印军就集结了3万兵力,沿着东段开始向驻扎在当地的我军部队进攻。
这次的印军显然做好了准备,并运用了一定的战术,对解放军部队摆开了“长蛇阵”,以纵向的方式向我军阵地有序推进。
刘帅经过分析认为,敌人的战斗阵形虽然很合理,但并非无懈可击,一字排开的阵形最怕的是将其分段切开,这样敌人首尾无法连接,可以采用分段击破的方式予以打击。
张国华中将立即针对刘帅的思路进行恶劣战斗部署,指示前线部队可以先以少量兵力牵制印军,同时采用穿插战术,对敌人主力中心部位予以打击。
11月16日第二阶段战斗打响,战士们根据指示以穿插迂回的方式,对印军的长蛇阵进行“打头、击背、剖腹、切尾”,迅速打乱了敌人阵形,在两天时间里彻底打破敌人的进攻趋势,并对敌人的军队进行分割击破,21日这场战斗以印军全军覆没正式结束。
解放军战士用两个阶段的战斗教会印军做人,印军面对解放军部队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能力,将尼赫鲁本来打算进行的一场“侵略战”生生打成了“首都保卫战”。
面对自己的全线溃败,印度终于也认清了自己和中国军队的差距,接受了和平谈判的建议。
结语
在这场精彩绝伦的系列战斗中,我们打出了大国尊严,也让印度再不敢轻举妄动,打破了印度人的大国梦。
同时最后阶段的果断撤兵,也是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什么是大国风范,这些都是国家的高瞻远瞩,他们的策略保证了中国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拥有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战斗结束后,毛主席多次和身边的人评价刘帅的指挥艺术,称刘伯承是“一条下凡的龙,没有什么事能够阻挡他”。
这次的自卫反击战能够取得胜利,刘帅功不可没,他运用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在后方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纵览全局,发现了不少可能被印军钻空子的关键点,最大程度避免了我军遭受损失,是当之无愧的杰出军事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