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艺术,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画家用真情去感悟生活,赫玲便是用自己的丰富情感进行艺术探索的山水画家。
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曰:“画家的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正是这“精含气度”使得“山舆予神通而迹化”,使得客观自然化为画家的意象,这里形象已不再是对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所谓的典型,更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画家所认识的世界。
山水画讲因心造境,都是强调“心”的作用。清方薰曰:“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一个山水画家应读万卷书,养浩然之气于胸中,行万里路,天下名山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米友仁曾曰:“画乃心印”,写“心”应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心量广大,无有边畔”,一山一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正因为如此,赫玲的许多作品是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在大自然中,所有的山水花草都在涌动。她始终会专注地凝视着它们,捕捉住它们平凡生命中最具华彩的一刻,而那一刻将生命的真谛演绎得如此辉煌。也许,从平凡中咀嚼平凡,从平凡中感受平凡是大境界。瞬间的起落,剧繁的变化固然引人,却容易被蒙上一层虚幻。而生命的本身恰恰便隐于平凡之中。赫玲的画主题都很平和,内里却隐含有一种洞穿心扉的力量,你只需用同样平和的心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源于每个人的生活感受,这是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气质与学养,面对同一座山心灵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因为如此,赫玲的水墨山水画中有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审美气息,是一位拥有人格品位的女性通过笔墨形式所表达的审美特质。她的审美特质属于优美或阴柔之美的范畴。或者说,赫玲在社会生活中尽力展现的主要是其秉性中的刚性,而在笔墨中流露的是其秉性中灵与秀的气质,一位聪慧女性心灵情感中独有的灵性与秀质。她始终将聪慧与灵秀的天赋牢牢地植根于苦学精神之中。
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一个画家在生活中不能只把见到的风景视为一种感觉的真实,面对眼前的自然,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应目而会心,培养一种敏锐的直觉力,一种心智敏锐的目光,并把你内心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用笔墨进行强化,在精神上有个升华,这样才能构筑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而非简单的样式。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不能“得其行而忘其气”仅做到外表的形似,必须达到“气质俱盛”,借笔墨抒写画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创作中强化主观感受,实际上是强化人文精神。赫玲作画时,往往把自己融到生活中去,又把生活看作一种境界,追求一种自然精神里的人文境界。她能表现出心灵最深处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合,体合为一。一言蔽之,它是最超越自然又最亲近自然,是世界心灵化的艺术。
这一路走来,赫玲走得颇为艰辛,磨难和风雨对于她来讲是生活最好的老师,也因此使得她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成了一个艺术之路所有成就的实力派画家。
赫玲曾说过:“生活给了我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艺术使我的情感得以倾诉,每当我拿起画笔总能感觉到十分的愉悦和充实,我将永不倦怠。”在生活中留意感觉,在感觉中梳理情思,在情思中寻找真我。赫玲希望能够透过这些生活和创作的画面来寄托自己艺术与人生之梦—即在宁静中透出生命的热情,在安溢中呈现时空的悠远,在緘默中表达心灵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