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救助与保护工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救助模式正从传统的物质援助向物质保障与精神关怀并重的综合服务转变。在这一背景下,虹口区民政局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通过构建多元协同体系,引导社会专业力量深度参与,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近日,上海虹口同心公益服务中心的“‘家校社医’协同作用下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辅导案例”成功入选上海市维护青少年权益典型案例。

青春期的小月(化名),性格内向敏感,面对困境时容易自责,情绪波动较大,常出现躯体化反应,甚至采取自伤行为。自三岁起,小月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对父亲存在排斥情绪,对母亲则较为依赖。然而,母亲在小月初三时也被诊断出抑郁障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中考的压力使学业负担加重,小月常产生消极想法。特别是初二至初三期间,小月反复自伤,睡眠质量差,情绪低落,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甚至有自杀行为。在看待问题时,常陷入不合理的认知误区,产生“若我考试失利,我的未来便就此终结。”“如此痛苦,如此绝望,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等负面想法。经专业精神科诊断,小月被确诊为混合型抑郁与焦虑障碍,需进行系统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第一次见到小月时,她浑身颤抖,说话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蹦,然而女孩求助的眼神让我感受到,她非常渴望帮助。”回忆起第一次与小月见面的场景,虹口同心公益服务中心的朱杰老师印象深刻。经学校和社区联系,同心公益服务中心及时介入,携手学校班主任、心理教师、专业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多方力量,迅速启动了全面细致的评估,为其量身打造了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中心首先安排一位既专业又富有亲和力的心理咨询师朱老师,与小月及其家庭展开深入沟通。朱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迅速了解小月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心理状态,为后续的干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前期的沟通服务,朱老师与小月初步建立了信任的咨询关系,小月逐渐愿意敞开心扉。中心对小月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其面临中度以上的心理风险,并向小月家庭提出了生命安全监护建议。在获得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中心迅速联络了专业医院心理科,开通了便捷的绿色就医通道。在确保小月及其母亲同意的情况下,中心与医院精神科主任沟通,对小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案进行了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咨询师与小月的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紧密合作,确保小月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得到持续关注,并对自伤行为进行严密监控。“我们和学校教师与小月达成一致约定,一旦有自伤念头时,马上去找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寻求他们的帮助,以此替代自伤行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月的自伤行为从初二时的每天一次,逐步降低到一周两次,到初三期末再无出现过自伤行为。

小月的情况逐渐转好,然而其母亲的抑郁的状况也成为小月心理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小月构建了一个健康、稳固的家庭支持网络,同心公益服务中心为小月的母亲也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随着小月的情况好转,母亲的抑郁情绪也得到大幅改善,半年后药物减量。

如今,小月已顺利结束中考,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理想学校,并结束了两年的自伤行为。“谢谢你,宇宙间唯一一块丝绸般的温柔。”当治疗结束后,小月给心理咨询师朱老师写下这样一句话,她从内心深深地感谢虹口区民政局和老师们给予她的帮助,让她重获新生。

小月的救助成功案例,为虹口区民政局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提供了范本,虹口区民政局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嵌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助力社会组织明确服务定位,提升困境儿童服务质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保障。

记者:曲姗姗

图片:区民政局

编辑:曲姗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