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李迎希被评为少将军衔。
李迎希对军衔不满意,因为他时任武汉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是大军区副职将领。以他的资历和职务,应该是中将。
他的老搭档、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王文轩,参加了评衔的相关工作。王文轩告诉他,根据评衔定的一些条件,他本来在中将名单里。
可在征询一些领导意见的时候,某位领导说:“李迎希授少将就可以了。”这么一来在授衔当天,李迎希只领到少将军衔。
李迎希不满意,他不在乎军衔高低,对肩上扛几颗星星也不在意。可有人说了不符合实际的话,他必须为自己发声,于是找老首长粟裕去了。
李迎希是河南商城人,出生于1902年。商城位于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交界地,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之一。李迎希24岁参加农会,26岁入党,一年后参加了商南起义,历经炮火的洗礼。
李迎希是红四方面军的“老人”,早在红四方面军成立前,李迎希就在红4军10师29团当营长。那时候营级以上的干部,大多出身黄埔军校或者从大革命中走出来的,农民出身的营长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李迎希,一个是许世友。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李迎希奉命到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返回商城,任商光边独立师副师长。这个独立师没有师长,李迎希就是军事一把手,而此时的许世友还只是团长。
如果一切发展顺利,李迎希的成就可能在一众红四方面军将领之上,可为什么他后来籍籍无名了呢?说起来,还是与张国焘的到来有关。
1931年,张国焘刚到鄂豫皖便夺取了党政军大权。他执行错误方针,在鄂豫皖搞肃反,一手酿成了百雀园惨案。李迎希不在百雀园,幸运躲过一劫,可他是许继慎一手培养起来的干部,因此被牵连,背上了“第三党”的罪名。
李迎希差点被枪毙,幸好老战友感济时出手相助,他才只坐了半年牢,被放了出来。当时正值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李迎希率部增援红4军10师,被师长王宏坤留了下来,在师部当参谋。
这样一来,李迎希从副师长直降师部参谋,影响了他日后的发展。红军长征路上,李迎希任红4军作战科长,属于团职干部,这时的许世友已经是军长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迎希一家为革命付出了极为悲痛的代价。他的哥哥更早参加红军,被反动民团杀害,弟弟被敌人用梭镖穿了9个窟窿,流血而死。敌人还逼死了李迎希的母亲,烧毁房屋,李家除李迎希幸存外,惨遭灭门。
李迎希戎马一生,从红军到八路军,又从中原军区到三野。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一人一马一支驳壳枪,最多只带一名警卫员。解放战争时期,他终于独当一面,担任华野8纵22师师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战役。
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后,李迎希大病初愈,到野司报到。华野副司令粟裕找他谈话,任命他为山东兵团参谋长。
原来,原山东兵团参谋长刘少卿刚刚离任,参谋长一职空了出来。在粟裕的作战部署中,山东兵团是攻打济南的主力部队,必须有一位优秀将领协助许世友、谭震林作战。
在粟裕看来,李迎希无疑是最佳人选。红军时期他就是师部参谋,抗战时期也长期从事参谋工作,曾协助王树声开辟豫西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李迎希开始独当一面,他率领的22师是孟良崮战役的主攻部队,立下赫赫战功。
粟裕看中了李迎希,可李迎希却不愿上任。他给出两个理由:第一,山东兵团摊子太大,自己无法胜任兵团参谋长的工作;第二,自己更愿意在一线指挥作战,不想当参谋长。
粟裕只好耐心劝他,说这是军委和野司的决定,而且许世友正在养病,谭震林需要一个得力帮手,协助他完成大战前的准备工作。
李迎希终于被说动了,但也提出一个请求:济南战役后,他想回一线部队。
直到粟裕同意,李迎希才欣然上任,受到谭震林政委的热烈欢迎。济南战役后,李迎希本来可以重返部队,但他对山东兵团有感情,留了下来。
1949年初,华野改编为三野后,李迎希继续从事参谋工作,任第七兵团参谋长。
1950年,李迎希接到新的任命,出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司令陈士榘是1952年上任的,因此在这两年时间里,李迎希实际负责工程兵工作。而当时的工程兵与西北军区、华东军区一样,都是大军区级别。
1955年,全国军区迎来大调整,武汉军区成立,李迎希调任该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便是全军大授衔。
红军时期李迎希是师级将领,抗战时期是团级干部,解放战争是伏兵团级。李迎希的战功虽然不算突出,但凭借他担当大军区副职的身份,应该是中将。
最初李迎希的确入选了中将名单,不过当时有这样一个背景:中央的授衔计划中,预定的中将名额不超过200人。而在中将初评名单中,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这么一来,必须有人从初评名单里撤下来,授少将衔。中央的意见是撤下一些年轻干部,日后有可能晋升军衔。可这些人虽然同意,他的老领导又不一定同意。
李迎希已经50多岁,自然不算年轻的,可为什么被撤的人里面有他呢?说起来还是与一位首长的意见有关。这位首长回忆说,李迎希只当过山东兵团副参谋长,他级别不够,授少将可以了。
就这样,李迎希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武汉军区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副司令是少将,排在他后面的副司令反而是中将。
李迎希不满意,不是在乎肩上多一颗将星,而是要对历史有个说法。不能应该该领导对自己有意见,就让自己降衔吧。
思来想去,李迎希决定求助老首长粟裕,证明自己的履历。粟裕收到信后非常重视,向组织反映李迎希的确当过山东兵团参谋长,是自己亲自任命的。
不过授衔已过,不可能再改了。李迎希屈居少将,聊以慰藉的是享受6级工资,与中将待遇一样。
晚年的李迎希回忆自己的革命历程,只觉得自己无比幸运。他对孩子们说,当年吃一顿饭,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早上起来,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再睡一个好觉。
李迎希是农民出身,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对自己严格,对工作也是如此。在武汉军区工作期间,他负责财政工作,对项目审批非常严格,刚正不阿。
比如军区盖营房,只要是方便战士的,李迎希爽快批条子。如果高级干部盖房子,他基本不会批。
一次,军区大院准备修缮围墙,管理处和政治保卫处的人找到李迎希,说盖围墙是为首长们的安全着想。
李迎希不同意,将来人狠狠训了一顿,说:“盖围墙干什么!我们是服务群众的,怎么能把群众隔开?国家这么困难,让警卫队巡逻就好了嘛!”
众人纷纷为李迎希捏把汗,他这种办事方针要得罪不少人,可他继续我行我素,非必要开支能省则省,一切按照规矩来。
上世纪50年代,负责军委工作的彭总到武汉军区视察。彭总来了,大家不敢怠慢,提议摆一场欢迎宴。可李迎希不批经费,还说:“彭总来了,吃工作餐就好了嘛!”
彭总也节俭惯了,非但没有生李迎希的气,还夸他办得好。
1975年李迎希离休,虽然不再是主管干部,但脾气跟以前一样硬,不怕得罪人。当时军区实行供给制,一次供给站弄来一批鳖,李迎希身体不好,让警卫员领回来给他补补身子。可警卫员回来后,只带了两只很小的鳖。
李迎希一问才知道,警卫员排队领鳖,供给站的人看人下菜碟,非要等军区首长们领完才开始。结果等到他的时候,池子里只有一些小鳖了。
本来这件事忍忍就过去了,可李迎希压不住火,在一次老干部会议上当众讲了出来,引起军区的重视。
特殊时期,李迎希身心遭受折磨,身体也垮了,于1981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