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阳陈氏定窑的车间里,定窑第二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庞永辉正专注拉坯。他的双手随轮盘旋转,泥土在指尖渐次舒展,薄如蝉翼的器壁在晨光中透出柔和光晕。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拿生命去维护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我的师父陈文增就是让定窑的品质、文化融到了自己的生命里,这才称得上是大国工匠。”在本期《中国商报》与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推出的"探寻非遗之美"系列报道中,我们沿着定窑千年不熄的窑火足迹,探访了这位继承先师衣钵的"全国拉坯状元"。在器物流转的时光温度里,我们聆听着庞永辉讲述千年定瓷文明的回响。
定瓷被誉为“中国白”典范
白瓷巅峰的千年沉浮
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一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碗静静陈列,其釉色如象牙般温润,器壁薄透如纸,光影流转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这件被誉为“中国白”典范的瓷器,正是定窑千年技艺的完美诠释。
定瓷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曾隶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从隋代创烧粗瓷,到唐代白瓷崭露头角,历经五代十国的淬炼,至北宋终于攀上艺术巅峰。其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 的特质,使其成为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白瓷著称的窑口。
然而金元之战的烽火,让这座千年窑场逐渐沉寂,工艺失传长达八百年。及至1978年,时年24岁的陈文增进入河北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工作,成为一名普通制瓷工人。在工厂里,他遇到了“现代定瓷三杰”的另外两人——蔺占献、和焕。
彼时,河北省正筹备定瓷烧制技艺恢复工作,曲阳正式成立了定瓷实验小组,如今赫赫有名的“定瓷三杰”——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便是小组的核心成员。
由于断代性失传,历史上流传的有关定瓷生产工艺的文献仅有只言片语。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多地学习制瓷工艺,到故宫博物院请教专家,终于在材料、拉坯、利坯、刻花、施釉、烧制等方面逐一取得进展,渐渐地,他们烧制的瓷器刻花越来越流畅,胎体质薄透光,颜色温润如象牙。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千年前的宋人美学终于在他们手中盛放。
泥火交织的匠人心魂
定瓷之美,美在 “以刀代笔” 的刻花技艺。匠人持刀如笔,在半干坯体上一气呵成,线条如游龙惊鸿,留白处尽显东方美学的含蓄。釉色的调配更是一门玄学,匠人们在 1300℃的窑火中,将胎土的天然白与火焰的艺术结合,烧制出独有的 “象牙白”。这种追求 “玉质感” 的釉色哲学,让定瓷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器范畴,成为文人雅士心中的 “瓷中君子”。
定瓷之美,美在 “以刀代笔” 的刻花技艺
而随着“现代定瓷三杰”的反复探索挖掘和第二代传承人庞永辉的创新发展,那千年前,仅供奉于庙堂之上的定瓷,如今将时间定格,重返人间,并盛满了百姓的烟火气息。作为“陈氏定瓷”的掌门人,庞永辉认为定窑的发展面临转型,即曾经的御用瓷器,收藏市场上的天之骄子,如今也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而不该拘泥于小众的艺术市场。
从高端到平民,定瓷的转型并没有面目全非,“雅致、含蓄、内敛的核心文化元素和近乎严苛的品控,是定瓷发展遵循的铁律。”庞永辉说。陈氏定窑车间外有一堵出名的“残次墙”。每天,工人们都会把不合格的定瓷收集起来统一销毁。“这是定窑的不变追求,”庞永辉表示。
如今,曲阳定窑恢复生产已40年余,定瓷厂家、作坊已达100余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2亿元,成为曲阳重要的经济产业和文化名片,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陶瓷业都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新生
接过传承大旗的庞永辉带领团队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工艺,不仅利用3D扫描、三维建模技术,1∶1精准仿制故宫文物定瓷“孩儿枕”,还创新 “阳模滚压印花”技术,让古老纹饰在现代生产线上焕发新生。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开发出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各式餐具、茶具、摆件等日用瓷让定瓷从博物馆走进百姓家。
庞永辉在进行拉坯
“我们这些定瓷餐具都是采用纯天然矿料,经过高温烧制后,胎质坚硬,釉面光滑,表面沾了油污,用热水一冲就干净,不用洗涤剂更健康环保。”庞永辉说,把传统技艺保留下来的同时,它的功能一定要跟当代的应用环境相结合。这种“让非遗活在当下”的理念,正是定瓷传承人的时代担当。
走在陈式定瓷博物馆里,看着自己如数家珍的一件件精美展品,庞永辉感慨地说:“其实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代代匠人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从宫廷贡品到百姓家珍,从文化遗产到生活美学,定瓷始终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诠释着“天下第一瓷”旺盛的生命力。当定瓷的光影再次照亮现代人的生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器物之美,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
《中国商报》携手小糊涂仙酒业集团联合开展 “探寻非遗之美”,共品匠心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