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编者按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以场景建设、数字建模为重点,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开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海数字法院》专栏持续关注数字法院建设,讲述我们如何通过数字改革向“数据”要质量、向“技术”要效率、全方位赋能人民法院工作的故事。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
不立即停止原审判决、裁定的执行。
但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由此,法院经再审撤销原审判决后,
如果存在衔接不畅或时间差等情况,
胜诉当事人就可能
受到原审仍在被执行的困扰。
如何打通再审裁定与
及时终结原审执行的信息梗阻,
以数字智慧为司法公正加速度?
执行案件信息仍可查询?
“法官,我的案件已经再审,之前的判决书被撤销了,为什么还能在网上查到执行案件信息?”在一次联合接待中,当事人王某的一句话引起了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虹口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毛伟的注意。
早在2017年,因为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王某被出借人诉上法庭,当时王某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也未上诉,原审判决生效,随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2020年,出借人因诈骗罪被虹口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某向法院表明,自己当年借的是高利贷,借款本金早已还清。最终,经再审,该案原审判决被撤销,原执行程序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失效,但执行法官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并及时裁定终结执行,涉及王某的强制执行信息因此无法及时屏蔽,限制消费令等惩戒措施也无法消除。
图片源自网络
发现这个问题的不只毛伟一人。虹口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石录贇在参加虹口区妇女联合会法律援助研讨会时,有与会嘉宾也曾向她提出,希望尽快为社区帮扶对象屏蔽再审后执行信息。事后,石录贇分析相关执行数据发现,再审案件中确实存在执行法官未能及时终结原审执行的个别现象。
“再审撤销原判的时间多为初次执行程序结案后,由于程序衔接不完全通畅, 执行法官多数在当事人主动告知时才能得知这一情况。”石录贇解释,“如果没有明确的提示,执行法官难以对再审情况进行及时跟进。”
数据赋能打破信息壁垒
为避免单纯依靠事后逐一查验带来的疏漏,及时帮助已被撤销生效法律文书的原被执行人进行结案纠正与信息屏蔽,虹口区人民法院研究申报了上海法院“再审后未及时裁定终结执行提示预警”应用场景,推进个案监督向类案治理转变。
“我们以上海法院执行办案系统中的执行案件作为数据源,从中提取数据进行比对,科学设定筛查规则,构建监督模型,形成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但仍未裁定终结执行的案件线索,在‘民再’案件生效信息保存时,第一时间向执行法官推送提示预警。”石录贇介绍模型的触发原理说道。
“上海数字法院平台提示,您承办的执行案件,可能存在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在再审案件中被撤销的情形,您所选取的执行结案方式不正确,建议您及时核实……”
近期,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收到了一条“再审后未及时裁定终结执行提示预警”场景的提示信息,在查看推送的再审关联案号后,执行法官发现原审被告在判决作出后未提起上诉,而在执行完毕以后申请再审,再审裁定撤销了原判决。经核实后,执行法官立即采取了执行保全措施,为执行回转打下了基础,保障了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依托模型自动推送的提示预警,法官能及时作出响应,当事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及时保障!”这一场景获得了执行法官的一致好评。
图片源自网络
数据显示,“再审后未及时裁定终结执行提示预警”场景嵌入系统后,承办法官收到提示反馈有帮助率达到了100%。该场景不仅起到了提示承办法官及时纠正结案方式的作用,避免了再审后未及时裁定终结执行的法律适用错误,同时也推动了此类案件执行的规范化,切实提升了当事人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上海法院将继续优化“再审后未及时裁定终结执行提示预警”应用场景,从注重事后监督逐渐向兼顾事先提醒及事中更新的综合形态进行转型升级,以数字“引擎”突破一系列长期制约执行工作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切实发挥善意文明执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执行质效,继续为审判现代化贡献数字智慧。
本期作者
沈林晋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本期作者
姜叶萌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政治部司法行政人员
来源丨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执行局、审判管理办公室
文字:沈林晋、姜叶萌
责任编辑:沈芳、吕曼菲、郭燕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