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人能如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一样,以开放包容的视野践行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建筑理想。纵贯七十载,贝聿铭备受瞩目的建筑项目横跨多个大洲,奠定了他在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景观。日前,“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作为首个关于贝聿铭的博物馆大型回顾展,上海站重访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他曾在这方土地上学习与成长。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这段经历成为年青的贝聿铭接触现代建筑的契机。彼时贝聿铭时常往返苏州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园建筑与国际大都会现代景观之间。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间体验为他带来启发,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和现代环境中探索和演绎地方性和历史原型。其设计亦体现对人与万物之间协作精神的信念,诠释建筑和空间与周遭环境的有机呼应——建筑与生活密不可分。
据悉,此次展览共呈现逾400件展品,包含来自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亮相。展览通过六大核心维度,系统结构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体系:文化根源的滋养、城市设计的远见、艺术语境的交融、业主协作的智慧、几何形态与材料和构建的精研,以及对历史的省思。
贝聿铭以博物馆设计最广为人知,出自他手的博物馆,重要之处不止于标志性的建筑形态。其设计手法,源于他能敏锐洞察人们如何体验不同类型的艺术,亦因为他深信博物馆本身应该是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空间。大卢浮宫计划就是其中受到全世界瞩目的设计之一。
1981年,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邀请主持卢浮宫博物馆的改造工程。贝聿铭翻新的构思,重点在于将整个U形建筑群整合为统一的博物馆空间,其中包括一直由法国财政部使用的黎塞留馆。其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屹立于拿破仑庭院,作为通往博物馆的新中央入口。除了这一广受瞩目的结构以外,贝聿铭团队还全面升级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使卢浮宫能与巴黎的商业设施和交通系统进一步融合,最终实现了卢浮宫建筑群的完整统一。
纵观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他始终致力于调和现代建筑的技术进步与社会理想,使其与项目所在地的文化历史脉络深度对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诞生在流动的文化中。疏离没有沦为乡愁,反而助力他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和客户需求。谦逊、务实、睿智、给予,是他的人生色彩,也是他建筑的文化底色。”
展览将展出至7月27日。
记者 / 刘艺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刘韫文(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