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圈里,提到徕卡和蔡司,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摄影圈里的“老炮”。从上世纪胶片时代一路走来,它们不仅定义了摄影器材的标准,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摄影的敬畏与热爱。然而在无反当道、手机摄影崛起、AI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如今的徕卡和蔡司究竟怎么样了呢?这篇文章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先从徕卡谈起。徕卡是35mm胶片摄影的先驱,其M系列旁轴相机曾一度被誉为“街拍利器”。在摄影黄金年代,举起一台徕卡,就意味着一种对摄影本质追求的执念。那种机械快门的回弹声、沉甸甸的黄铜机身,构成了一种极致的摄影美学——这就是所谓的“徕卡味”。进入数码时代后,徕卡虽然依旧在坚持其一贯的摄影理念,但也不断推出新机型,如M11、Q3、SL2等,但它的发展节奏显然慢了下来。昂贵的价格、保守的功能配置以及与主流市场日益拉大的差距,让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了性价比更高、技术更先进的其他品牌。不过尽管如此,徕卡依旧吸引着一批忠实粉丝,甚至有不少人愿意以高价购买老徕卡镜头,只为那一丝难以忘怀的徕卡情结。



这也体现了徕卡当前的定位——不再是单纯的拍摄工具,而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买徕卡,不一定是为了追求拍摄效率和高性能,更多的是在表达我更在意拍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一种态度。在一众卷对焦速度、卷视频规格、卷高感性能的相机之间,徕卡似乎是那个“不卷”的存在,却因此保持了徕卡某种独特的尊严。



而蔡司的变化则更为隐秘。这个拥有175年历史的光学品牌,曾经为哈苏、康泰时、雅西卡等传奇相机提供镜头,Otus、Batis、Loxia等系列镜头更是成为了手动党心目中的“镜皇”代表。蔡司镜头的特点是在于其光学精准性。不过近些年来,蔡司的活跃度明显下降。ZX1虽然是一个尝试整合拍摄、编辑、分享于一体的创新型相机,但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反而是在与索尼的合作中,蔡司维持了存在感,例如许多索尼镜头仍冠以“Zeiss”标志,并保持较高的成像水准。此外,它在工业显微、科研光学、医疗器械领域依旧是霸主。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面对技术更强,价格更便宜的新款镜头,加上自身的更新缓慢、镜头群不丰富、品牌营销欠缺,使得蔡司的声音越来越小。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徕卡和蔡司已经被时代抛弃。虽然它们现在确实已不再是主角,但在摄影精神层面,它们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徕卡和蔡司代表着一种“不被取代”的摄影哲学。徕卡的“慢摄影”观念让人回归摄影本身;蔡司一直坚持的'真实再现'理念告诉我们:照片的本质,就是用最精细的方式把现实世界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徕卡与蔡司也并非完全固步自封。近几年,它们与各手机厂家的合作,为手机摄影注入了“专业、高端的基因”。可以说,这是两家老牌厂商在“找回存在感”的方式。当别人都在堆参数比性能时,徕卡与蔡司却把百年相机的那种'味道'做进新产品——就像把胶片质感装进了数码时代。



在专业摄影圈层中,徕卡和蔡司依然有极高的认可度。许多摄影师依旧倾向于使用徕卡相机进行拍摄,因为那种“你不得不慢下来”的拍摄节奏,恰恰是培养画面感和现场判断力的最佳方式。而蔡司镜头也广泛用于电影拍摄、商业广告的拍摄中,其精准控制的焦外效果和颜色还原力,在很多拍摄项目中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