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南与长江下游即将会师,立夏节气步入换季关键期
5月5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从古至今,这一节气都被视为春夏交替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以南,立夏象征着春天的尾声、夏天的起点。按照常年气候节律,立夏时节南方大部气温已稳定回升,华南地区甚至已经迈入真正的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长江中下游也在加速跟进。这意味着,我国南方大片区域正在完成从春季到夏季的全面换岗。
今年也不例外。在刚刚过去的4月底和5月初,受干热气团影响,华南、江南和江淮等地相继出现了阶段性高温过程,日最高气温频频突破30℃,提前营造出浓厚的夏日氛围。随着暖湿气流进一步加强,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北上,气温和湿度同步提升,推动南方地区快速完成季节更替。按目前的数据判断,除局部山区和沿海偏北地带之外,华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将全面进入夏季气候状态。换句话说,南方的“夏军团”正快速北上,会师在长江流域和江南一线,正式打响夏天的第一枪。
二、北方雪花纷飞,冷涡与高原低槽抢镜立夏节气
就在南方热情似火的同时,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却在立夏节气这天迎来了雪花飘飘的画面。新疆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一带的西藏多地、以及东北地区的个别城市,都在5月5日这一日再次降下积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其中吉林市下起了明显的大雪,而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积雪更是堆到了屋顶高。山西忻州市芦芽山景区下起了大雪,积雪有近十厘米厚等。
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有网友打趣:“这是立夏还是立冬?”更有一些声音猜测,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变暖出现了“暂停”或“逆转”?其实,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虽有感性基础,但并不科学。首先必须明确,立夏是农历节气系统的一部分,其设定主要基于黄河流域的气候节律,并不意味着全国同步进入夏天。我国地理跨度大,地势复杂,南北季节更替进程差异非常显著。很多北方城市例如张家口、承德等地,常年入夏时间其实在6月初至中旬。高海拔和高纬度区域更是常年延后,例如大兴安岭本身属于寒温带,春季结束时间远远晚于南方,5月初下雪属于正常现象。
其次,今年5月5日的天气形势也有明确的科学解释。青藏高原受到了高原低槽系统的影响,低槽是指气压场中的凹陷区域,往往会引起气流辐合和上升。加之青藏地区本身地势高、水汽不稳定,一旦气温稍低,很容易在高空形成雪花,这与我们常见的雨水降落并无太大差别,只是温度决定了它以雪的形式出现。
而东北地区的降雪则是另一种情况:这里受到了冷涡低槽的控制。冷涡是一种典型的高空低压系统,中心温度低、对流活跃,很容易在局部激发冷空气向地面下沉,与地面暖湿空气交汇后出现降水或降雪。这类系统在春季末期并不罕见,尤其在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等高海拔地带,稍有冷空气过境就可能带来一场春雪。
三、不必惊讶于反季雪,变暖趋势不代表单日升温
面对立夏节气飘雪的画面,人们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全球变暖是不是不存在了?其实这是一种对气候与天气之间关系的误解。气候变暖是长期趋势,而天气系统是短期表现,两者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完全不同。全球变暖指的是整个地球平均气温在数十年甚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的逐渐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主要由人类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已被大量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所证实。即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区依旧可能出现寒潮、暴雪等短时冷天气象,这种所谓的“局地冷事件”并不违背整体变暖的逻辑。
比如极地涡旋在某些年份容易南下,就会导致北美、东亚甚至西亚出现短暂降温甚至冰冻天气。但这属于自然波动的一部分,并非趋势的逆转。同理,我国立夏节气北方飘雪,也只是一个冷涡或高原低槽带来的局部冷事件,不能用来判定地球变暖趋势的变化。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气候的多样性正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地球系统中的真实体现。不同地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对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看到华南热得像夏天,而东北还在飘雪,并不是气候紊乱,而是多元气候并存的正常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