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

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个儿子立为王,希望得到皇帝的赞成。

秦始皇把王绾等人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应该分封,只有廷尉李斯表示反对,李斯认为周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分封,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否决了群臣的分封要求。

从这个记载能够看出,秦朝朝廷之上绝大多数人是支持分封的,只有李斯反对分封,而秦始皇的意见则与李斯相同,反对分封,赞成实行郡县制

分封制与郡县制



尽管如此,分封与郡县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发生了一件事,直接导致了焚书。

《史记 秦始皇本纪》: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个博士敬酒祝寿,仆射周青臣起身歌颂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很高兴,此时,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谏说:

我听说殷周称王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作为自己的辅助势力。现在陛下拥有天下,而子弟却是平民百姓,偶然出现田常、六卿一样的臣属,无人辅佐,靠什么来挽救呢?事情不效法古代而能长久不败的,我没有听到过。

秦始皇听了之后,没说什么,把他们的建议交下去讨论,李斯反对淳于越的建议,秦始皇则支持李斯的建议,最终讨论的结果就是焚书。

只有秦始皇与李斯赞同郡县制,其余大臣全部反对



此时已经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8年后,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已经实行了8年之久,但是像淳于越这样的人依然在劝说秦始皇实行分封,分封自己的子弟到各地为王,但秦始皇不同意。

淳于越最终的结局史书没有记载,让人奇怪的是:以淳于越这代表的秦国群臣为什么要建议秦始皇分封皇子为王?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好处?

其实这就是利益之利,实行分封制就意味着实行世袭世䘵制,对于群臣来说,自己现在当了官,分封制之下,子孙后代永远是官,而郡县制的官员任命是由皇帝决定的,是流官制度,是不世袭的,自己当了官,后代就不一定是官,除非得到皇帝的认可

所以群臣才会拼命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只要开了这个头,后面就好办了,但秦始皇始终不愿意松口,这是群臣与皇帝之间的政治斗争,尽管群臣是大多数,但秦始皇的头脑很清醒,他不会同意分封的。

项羽自己也称王



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反对分封的只有两个人:李斯和秦始皇,除此之外,群臣也好,百姓也罢,绝大多数是支持分封,反对郡县的。

《史记 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胜、吴广起兵后,势力很快发展壮大,攻下了陈县,陈胜召集陈县当地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杰都来开会议事。与会的人都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昏君,诛灭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国的政权,论功劳应该称王。

陈胜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陈胜是楚国人。

这是原楚国陈县的基层官吏和豪强对分封的态度,他们一致要求陈胜称王,正好说到陈胜的心窝里去了,于是陈胜迅速就称了王,他压根就没想到过秦始皇已经发明了皇帝这个称号

陈胜封吴广为假王,也就是代理王,率领各路将领攻打荥阳。

陈胜派武臣、陈馀、张耳等人攻打赵地,武臣攻下了邯郸,自立为赵王,陈胜很生气,又无能为力,只能承认既成事实。

陈胜吴广起义后,争相称王,六国复辟



武臣派韩广率军攻打燕地,攻下燕地后,当地豪强劝韩广自立为王,韩广同意了,是为燕王,武臣也没办法,只能承认既成事实。

陈胜派周市率军攻打魏地,拿下魏地后,周市拥立魏国公子魏咎为魏王,陈胜也同意了。

原齐国王族后裔田儋在狄县自立为齐王,击败陈胜的部将周市,又平定了齐地。

就这样,在起义之初,除韩国之外,楚国、赵国、燕国、魏国、齐国相继复辟称王,此时的秦国还没有灭亡。

对于东方六国人来说,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他们最大的诉求其实就是复辟称王,恢复分封制,废除郡县制,回归战国晚期的政治制度

陈胜被杀后,项梁则听从范增的意见,把楚国王族后裔熊心找出来,仍然让他当楚怀王,依然是打着的楚国的旗号,还是称王分封。

换句话说,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其实是非常寂寞的,普天之下只有两个人支持郡县制,一个是李斯,另一个就是秦始皇。

郡县制太过超前



项梁被杀后,楚怀王一度想争权,让刘邦率军西进直捣关中,宋义则率领项羽等人北上救援赵国,刘邦当时是真的很想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所以他非常努力地在西进,一路过关斩将,第一个进入咸阳,灭亡了秦朝。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又在新安坑杀了20万秦国降卒,进入关中后,由于曹无伤告密,差一点先发致人灭了刘邦,但最终由项羽实行分封天下。

这个时候的项羽能不分封吗?

根本不可能,六国已经复辟建国了,项羽分封不分封,这些诸侯国都存在了,项羽只能承认既成事实,顺水推舟实行分封,还能得到诸侯的支持,何乐而不为?

从项羽本人来说,他离不开那个时代的局限,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只有秦始皇与李斯反对分封,其它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分封,项羽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项羽的分封不是单纯地分封,而是为了将来实行真正统一埋下了伏笔,他把刘邦封在汉中,把章邯等秦国三降将封在关中,这是有很深的含义的,目的就是让三秦王挡住刘邦,防止刘邦进入中原争夺天下。

项羽只能分封,没有第二种办法



而三秦王封在秦地是没有群众基础的,他们因为投降项羽,而导致20万关中子弟被坑杀,关中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自然也不会支持三秦王。

这样既防止了三秦王联合坐大,又防止了刘邦进入中原,这是一步妙棋,但他显然低估了刘邦的实力,不过以当时项羽的功绩,低估刘邦也是正常的,项羽年龄比刘邦小得多,但分封天下却是项羽全权决定的,能不自豪吗?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直接称帝会发生什么?

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如果一定称帝,那么项羽会成为天下诸侯的共同敌人,但是,天下诸侯也不是一条心,都是各怀鬼胎的,就像他们救援巨鹿一样,都是先观望,有好处再上。

即使这样,项羽也失掉了民心与诸侯的支持,对刘邦来说是好事,刘邦就能利用这一点更快地出关与项羽决战,有可能会让刘邦更早统一天下,这对项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