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小长假期间,美好书店节市集活动在大学路如火如荼举行,从4月22日迎接世界读书日到5月5日晚上8点落幕,美好书店节前后长达两周时间。作为上海书展旗下品牌,美好书店节今年首次落地大学路街区,以书籍为媒介,以文学为纽带,吸引了近百家单位参展,几十场与阅读相关的论坛和讲座活动举办,从5月1日到5月5日,大学路的美好书店节市集每天吸引8到10万人次参观打卡。
五一小长假期间,美好书店节市集活动在大学路举行
作为主办方之一,悦悦书店深度参与了此次美好书店节。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悦悦书店主理人罗红,请她分享所看所想。
从5月1日到5月5日,罗红全程驻守在大学路现场,在她看来,书店节在大学路的成功举办,整合了书店与出版社的资源,连接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对于读者,对于参与方,还是对于主办方,都是一场多方奔赴的结果。
美好书店节市集活动现场
大学路书店抱团形成集聚效应
Q新闻晨报:大学路被大家称为上海密度最高的“书店一条街”,包括悦悦在内汇集了8家书店,你觉得悦悦和这些邻居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A罗红:我觉得8家书店是一种互补与抱团的关系,每家书店都有独特性,有自己特色,并不是同质化的。比方说“谜芸馆”的主理人时晨老师,他是一位作家,是内容创作者,他经营推理小说的主题书店,相对来说针对专业读者的人群。复旦旧书店的张强老师,他经营旧书坚持了二十几年,聚集了一批喜欢淘旧书的读者。悦悦书店相对来说是一家比较综合的书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每年会有上百场阅读活动,包括研学活动、读书会、各类新书发布会。
复旦旧书店店主张强(右1)在美好书店节上偶遇复旦大学于海教授
如果我们这些书店分散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方,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大家抱团在一起可以形成集聚效应。读者到了大学路伟德路来转一转,他们可以同时体验到不同的书店,也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所以对读者来说,这是非常好的选择。
Q新闻晨报:这次书店节是第一次在大学路举办。悦悦以线上销售为特色,为什么要重度参与和支持这样一场时间跨度非常长的大型线下活动?
A罗红:悦悦初创时就是在复旦大学开线下店的。我们2001年开始经营实体书店,只不过2004年以后开始转到线上发展,因为线上确实是发展趋势,整个用户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实体店一直都有保留,从复旦的北面,后来搬到南面,现在是复旦东面。对于现在的读者而言,他们不仅仅是“我在线上买个书”就结束了,而是会有更多知识的需求、文化的需求,甚至是社交的需求。美好书店节打造了这样一个用户体验的场域和平台,对悦悦来说,也是一次全方位为读者提供不同体验的机会。
书店和出版社工作人员在搬运书籍去大学路市集活动
另外,大学路本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既是一个高校资源集聚的区域,又有8家实体书店,这里的文化的氛围很浓郁,我们去落地美好书店节,包括市委宣传部、杨浦区委宣传部、五角场街道都非常支持这件事情,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也能对接,大家都想让大学路的氛围能够更加浓郁或者出圈,所以我们非常乐于参与。
大家一起共创书店节,把年轻人吸引到线下
Q新闻晨报:我们注意到,五一小长假期间,大学路限时步行街同时开启,美好书店节与步行街还有五一小长假叠加在一起,达到预期效果吗?
A罗红:在我看来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各方面的反馈来说,大家都觉得这次的美好书店节还是很有收获的,也办得很精彩。书店节参与的人数、整体展位的质量,还有活动的精彩度,都是很出圈的。无论是线下来参与阅读活动和淘书的读者,还是广大作家、作者、Up主、主理人、社团机构,周边学校的学生的参与,还有志愿者;大家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大家一起共创书店节,把这次书店节办得非常热闹,也有品质。
五一小长假期间,大学路限时步行街同时开启
Q新闻晨报:美好书店节的市集汇聚了上百个特色图书及文创市集摊位,在你看来,这样的市集活动能把年轻人吸引到线下来吗?
A罗红:年轻人可能会觉得,相比其他的娱乐活动,阅读这件事情会比较严肃。但是通过这次美好书店节,通过到大学路去体验,他们发现阅读其实也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可以逛逛市集,可以会会朋友,可以听听讲座,甚至在街头可以参加一场“人文长街宴”。我们要把阅读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这也是我们作为书店的商家,美好书店节的主办方,大家都想要去推动的一件事情。大家来淘书也好,参与活动也好,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状态,而且我发现阅读确实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大学路上的“人文长街宴”上午老年人,下午亲子家庭,晚上年轻人
Q新闻晨报:在这次美好书店节举办过程当中,你每天都会与不同的人群打交道,有哪些感触?
A罗红:我发现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一般上午老年人来的比较多,下午家长带孩子比较多,而晚上年轻人比较多。因为这五天我都在现场,在早上会看到有些老人会不紧不慢,背着一个环保袋或者拉着一个拉杆箱慢慢去淘书,他们可能不太会用支付宝这些付款方式,有些老年人甚至是带着现金来的,这是我注意到的一个现象。
美好书店节市集活动上的老年读者
孩子们比较好玩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一方面自己在买书;另一方面可能家长们有一种需要,就是说希望孩子们多多参与这样的社会实践,所以有时候也会化身成小摊主,在这些摊位旁边吆喝,我觉得这也是比较好玩的一件事情。有一个作者把自己的孩子带来了,小朋友举着一个牌子,说“这本书是我妈妈写的,求关注”,对于妈妈能够出版书,自己能够去帮帮妈妈卖书,这件事情让他非常骄傲,这也是一个书香家庭的缩影。包括这次我们妇联的“家+书屋”也来了,阅读能够为幸福家庭去赋能,这件事情我也很开心。
美好书店节市集活动上的孩子们
这次美好书店节还有一支比较特别的队伍,那就是志愿者团队,5月1日到5月5日,每天都有很多的志愿者在义务支持书店节市集活动,无论是去帮忙看摊,还是做好后勤保障,做好读者服务,他们也是非常的辛苦,牺牲了自己的节假日时间,这非常令我们感动。
书店节产生溢出效应或长尾效应
Q新闻晨报:五一小长假期间,许多出版社和书店工作人员放弃了休息参与书店节,大家觉得付出有回报吗?
A罗红:我认为应该是有的。首先从我们书店来说,收到了来自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校友会的邀请,到校园继续参与他们的文创市集,对我们来说也是增加了一些商业合作的机会。
有一些出版社的老师,也收到很多社会机构的邀约,去举办读书会或文化类活动。对于出版社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跟社会或用户发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对于志愿者来说,美好书店节也是一个大型的社交现场,他们也参与这样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交到了朋友。
工作人员在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书城》杂志上架
通过这次美好书店节活动,会产生很多的溢出效应或者长尾效应,即便是今天(5月5日)晚上活动结束了,在后面还是会持续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如果今后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会继续参与。
Q新闻晨报:上海目前正在着力推进“文旅商体展”的深度融合,书店节如何发挥融合跨界的魅力?
A罗红:现在用户的需求或者说读者的需求是升级的,对他们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买几本书,而是要有更多的附加值。“文旅商体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比方说“文”的部分,我们除了图书市集,还有读书会,如“伟大的人文”系列讲座,另外还有“人文长街宴”。“旅”的部分有City walk,还有游学,都是由作者或者名家带大家行走阅读。“体”的这块,我们正在策划“阅读马拉松”。“展”的部分,我们在这次市集上做了两个展,一个“是世纪好书展”,一个是“畅读星期二”。在复旦旧书店也有一个旧书展,以及时晨老师的侦探小说展。我们做了很多落地的项目,也在做有效的探索跟尝试。
年轻读者在大学路拍摄文艺表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