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陈宏达 陈春光 宫成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五一”劳动节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70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75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北京市77人获此殊荣。

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四名来自北京的全国劳动模范,他们中有为副中心建设呕心沥血的陈宏达,有为轨道交通运行攻克技术难关的张莉,有为城市照明奉献多年的陈春光,有为带领村民致富辛苦奔波的宫成。

通过这组报道,我们礼赞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激励各位劳动者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设备技术检测中心主任张莉

让地铁乘客“秒进站”成为可能

二维码乘车、手机NFC(近距离无线小额支付)、数字人民币过闸、万事达卡(Mastercard)等外卡乘车……现如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群体,北京轨道交通都能提供高效便捷的售票方式,让乘客“秒进站”。便捷的背后离不开轨道交通自动化售检票系统(简称“AFC系统”)技术的升级和迭代,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设备技术检测中心主任张莉是“AFC系统”的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凭借扎实的技术,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她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攻克AFC系统技术难关

作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张莉长期奋战在自动售检票科研和生产一线。2014年年初,北京市启动票制票价调整,由单一票制调整为计程票制票价,在不间断运营的条件下限期八个月对全路网1.4万余套设备进行改造,修改6家集成商的56个软件,更换2000余台设备的核心部件。

可能吗?这些要求让业内人士望而却步。张莉带领技术团队,完成近6万小时的工作量,连续攻克多重技术难关。2014年12月28日,北京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一次全网导切成功,正式告别“2元票价时代”,创造了行业AFC系统史上的奇迹。

解决“卡脖子”之痛

2008年以前,我国AFC系统相关技术曾长期被众多国外巨头把持,国内城轨缺乏票务软硬件话语权,在运营升级中往往受到厂商在费用和工作配合度等方面的多重制约,也面临着设备兼容性差、需要重复开发采购的问题,张莉和同事们曾深受“卡脖子”之痛。

为了不再“受制于人”,张莉提出了北京地铁AFC系统一套技术标准、一个检测平台、统一应用软件的战略升级构想。为此,她主动对接国内相关产业集群,以标准先行,主持编制包括18项地方和团体标准在内的AFC系统全系列技术标准和检测规范,其中多项标准为国内外首创。由张莉带领团队率先研发出国内唯一的AFC标准化统一软件,既做到安全自主可控,又可以快速灵活响应乘客新需求,还实现软件成本大幅降低近90%。

开发新产品服务乘客出行

强大的系统为丰富多元的乘客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日均千万级客流,让乘客快速进站是“第一步”。近年来,张莉带领团队连续研发二维码订票、二维码乘车、手机NFC乘车、银行卡乘车、掌纹乘车、定期票、计次票、空轨联运、数字人民币过闸等五大类、20余种票务服务产品。

为解决外地铁路来京乘客排长队购买地铁票之苦,她主动对接铁路部门实现票务融合,可通过12306App直接扫码过闸。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来京乘客,也消除了人流聚集的安全隐患。

2024年6月,张莉又牵头承担了北京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在三个月内实现刷境外发行的万事达卡(Mastercard)、维萨卡(Visa)乘车,让北京轨道交通在国内率先实现刷境外维萨和万事达银行卡过闸和购补票功能,极大便利了外籍乘客在京地铁出行。

文/本报记者刘洋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陈宏达

创造冬季施工“四天一层”的副中心速度

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获国家建筑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均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一个个闪亮荣誉的背后,是首都工程人的汗水和智慧。深耕建筑领域35载、现任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的陈宏达就是其中之一,他引领着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刚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他,继续以赤诚之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付出心血。

先后获得“鲁班奖”等20余个奖项

作为一名资深的工程人,陈宏达先后参与了APEC雁栖湖会址、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及共享配套设施以及六环高线公园等多个北京市重大工程的一线统筹调度和现场指挥工作,并以出色的专业能力,为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特别是城市副中心建设启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5月,陈宏达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总工程师,成为第一批入驻通州筹备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工作人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陈宏达深知责任重大。当时,他望着从未开发过的地块,决定迎难而上。陈宏达带领团队主动加班加点,仅用半年时间,就成功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施工阶段,他们高效统筹工期,创造了冬季施工“四天一层”的副中心速度。

2018年9月,他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任务,其一期“四大四小”工程,先后获得了“鲁班奖”等20余个奖项。

82项专利打造“顶流”建筑

在完成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任务后,陈宏达又主动请缨调入北投集团,负责三大文化设施的建设。

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站如今成为城市副中心“顶流”,陈宏达感慨万千:“看着三大文化建筑日新月异地成长,就像看着我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一样,内心无比骄傲。”

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建筑外部艺术性设计效果,挑战建筑施工技术极限,陈宏达组织技术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取得了多个世界级建筑技术创新成果。其中,北京城市图书馆实现16米世界最大超高玻璃幕墙生产加工和安装,推动了我国玻璃原片制造、高大玻璃深加工及胶合、超高幕墙施工技术进入国际一流行列。经统计,三大建筑共取得了世界级超高玻璃幕墙等82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继续奋战在重点项目建设一线

为最大限度还原流畅写意的外部设计效果、实现国际领先的内部设施配置和使用功能,陈宏达牵头项目管理团队开创性搭建起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智慧管理平台,突破性实现了BIM数字交付的创举。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文化设施项目应用BIM技术,共发现并解决设计问题4606条,减少设计变更及工程洽商490条,节约工程建设成本2276万元,节省工期120天。

如今的陈宏达,依然奋战在本市重点项目施工建设一线,在完成三大建筑建设任务后,陈宏达又承担了六环高线公园和北京艺术博物馆两项城市副中心新的历史性重大工程建设指挥任务。站在新的起点上,陈宏达说:“我将进一步聚焦城市副中心创新发展轴功能定位,全力将六环高线公园和首都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为引领创新发展、彰显城市融合、惠及市民群众、绿色零碳示范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金名片’。”

文/本报记者武文娟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照明中心安全总监兼华灯班班长陈春光

让华灯留住历史温度焕发现代光彩

夜幕低垂,天安门广场的253基华灯次第亮起。9球莲花灯与13球棉桃灯交织成光的经纬,将十里长街映照得庄严璀璨。在这片光影交织的背后,第五代华灯班班长陈春光已默默守护了25年。从普通电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他诠释了何为“匠心”——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亦是对未来的探索。

接力守护“华夏第一灯”

1959年,长安街华灯与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同步落成,从此成为国家形象的象征。65年来,五代华灯班成员接力守护着这份荣光。

2017年,陈春光接任班长时,华灯班的工具箱早已从竹筐脚手架升级为第五代国产化作业车,但不变的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年5月至9月,华灯班需完成全部灯具的清洗检修。盛夏三伏,密闭的检修车内温度可想而知,班组成员身着长袖工装、戴着双层手套,严格执行“6步骤37环节”的检修流程,连螺丝扭矩都要用测力扳手精准控制。陈春光说,对华灯人来说,夏天是藿香正气水味的,“登台作业前,来一瓶藿香正气水,下来还得再灌一瓶”。

万钧之力,护毫发之安。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前夕,陈春光带队对华灯进行“美颜、体检、治病、强身”四层次隐患排查。连续40小时值守,当庆典烟花与华灯光芒交相辉映时,这群“隐形守护者”终于露出欣慰笑容。

给供电系统加上“九条命”

面对历史悠久的华灯,陈春光深谙“守正创新”之道。他主导的光源升级工程,让华灯能耗降低70%:2008年将白炽灯更换为电磁无极感应灯,使用寿命延长至5万小时;2019年引入LED模组时,他创新设计可拆卸结构,使维修成本降低80%。

在2012年灯台改造工程中,陈春光提出“修旧如旧”原则:选用与天安门广场地面同源的易县花岗岩,创新四面开门装置提升维护效率。面对110座灯台需雕刻110种花纹的严苛要求,他带领团队昼夜奋战,最终让每座灯台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如今,华灯已迈入智能时代:单灯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电流异常,4G通讯模块实现故障秒级预警,自主研发的“快切装置”更让供电系统拥有“九条命”。这些凝聚着智慧的创新成果,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

让匠心永续闪耀

在徒弟裴希瑶眼中,师父是“行走的教科书”:检修时坚持手写记录,创新时反复验证数据,甚至能闭眼画出华灯电路图。25年来,陈春光带出23名技术骨干,参与编制4项国家标准,将华灯班的经验转化为行业规范。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他在探索新的华灯光源的同时,潜心研究道路照明管控系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路灯领域的开发与应用。“要让华灯既留住历史温度,又焕发现代光彩。”站在新起点上,这位49岁的“掌灯人”依然充满激情。陈春光用25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城市照明史诗。正如陈春光所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灯,而是城市的光明与温度。”

文/本报记者解丽

北京功成名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宫成

板车少年成长为乡亲致富领路人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来自北京平谷区的宫成,这位从河北承德大山走出的农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北京功成名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他用三十年光阴,踏出一条从艰苦创业到带领乡亲致富的不凡之路。

跑遍7省市为平谷大桃找销路

宫成的奋斗起点,要从16岁那年说起,他怀揣借来的50元钱,蹬着一辆二手板车到北京卖农副产品。经过多年的打拼,最终他在平谷区刘家店镇扎下根来,成为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老板儿”。

“在村民眼里,我这个‘小老板’是个‘一根筋’,满脑子想的都是桃,满脑子都琢磨着怎么帮乡亲们多挣点钱。”宫成笑着说。21世纪初,平谷大桃产业遭遇发展瓶颈。当地大桃产量逐年攀升,但销售渠道却十分有限,大量的桃子滞销,果农们看着辛苦种植的桃子在桃园里烂掉,心疼得直抹眼泪。宫成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销路的艰难旅程。

他三下江南、两入云贵,多次深入福建、广东等地,独自背着桃筐找信息、找思路、找销路。“在杭州水果市场,我连续3天蹲守,终于见到采购经理,却被告知北方桃太硬,南方人不爱吃;转战福建时,台风过境,我护着一筐样品桃,浑身湿透地站在超市门口;最艰难的是在广州,方言不通,我就画了个示意图跟他们交流……”两年间,宫成跑遍7个省市磨破8双鞋,终于打开了南方市场,并逐步将大桃卖到了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办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

2005年,在平谷区政府的帮助下,宫成创办了北京功成名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60余户,将“单打独斗”转为“集群作战”。

与此同时,合作社结合南方地区果品产销成功经验,提出了平谷大桃生产标准化、储存科学化、营销品牌化的“三化提升”。在生产标准化上,邀请专家学者到田间地头进行授课培训,引进应用果树长枝修剪、算数疏果、果实套袋等多项新技术;在储存科学化上,宫成出资建起三个保鲜库,采用“梯度降温法”,让桃子保鲜期延长至20天;在营销品牌化上,合作社申请的“果味飘香”专用商标以及“瑶池飞天”专属礼盒也相继注册并投入使用,为平谷大桃打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在科学的管理下,合作社就像插上了金翅膀,社员们人均果品增收达到3000元以上,大幅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

“互联网+大桃”开启新农业序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宫成再次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商机。他意识到,互联网不仅能拉近客户与桃农的距离,让客户实时了解大桃的生长过程,还能减少中间环节,拓宽销售市场。于是,他带领社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启了微信朋友圈营销。他们通过拉群、转发、推广、引流等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互联网营销圈,构建了“点对点产地直销”的新模式,拉开了“互联网+大桃”的新农业序幕,真正做到了“早上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在舌尖上”。如今,合作社社员利用互联网营销的参与率达到100%,电商销售额突破5000余万元,消费者回头客攀升68%。

30年的风雨兼程,宫成从一个板车少年成长为带领桃农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梦想的力量。“我将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把这辆带领农民致富的‘板车’永远蹬下去。”

文/本报记者王薇

本版统筹/李泽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