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朝友谊大桥位于图们江入海口地区,这一地区不仅是俄罗斯和朝鲜两国交界的地区,实际上是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地区。

我国最接近图们江出海口的地区为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我国在这一地区有一个景区,名叫一眼望三国。站在景区内的望海楼上,可以看到中俄朝三个国家,还能看到远方广阔的日本海。但俄罗斯和朝鲜濒临日本海,我国却没有濒临日本海。俄罗斯和朝鲜已经有了图们江大桥,还要在这一地区建设一座新桥,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老桥年久失修。原有的图们江大桥历史悠久,设计标准还停留在20世纪40年代。日俄战争(1904-1905)结束后,沙俄被迫和日本签署《朴茨茅斯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权,沙俄在朝鲜半岛的扩张被迫停止,不过俄罗斯人并不甘心。到了苏联时期,仍然觊觎朝鲜半岛。1941年,苏联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在边境暂缓对抗,苏联提出修建哈桑(位于俄滨海边疆区)至朝鲜罗津(现朝鲜罗先特别市)的铁路线计划。



1945年8月,苏联正式对日宣战,迅速占领朝鲜半岛北部,此后建设苏联到朝鲜铁路线计划重新提上日程。苏联和朝鲜隔着图们江,要想建设铁路线,就要建设图们江大桥。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苏联签订了建设图们江大桥的协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建设图们江大桥更加紧迫。1951年,苏联与朝鲜正式启动图们江大桥的联合建设。这座全长约530米的钢架铁路桥采用双轨设计,桥墩以混凝土浇筑。1952年,桥梁主体竣工,此后大量苏联援助朝鲜的武器、燃料通过图们江大桥运输到朝鲜。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图们江桥梁转向民用。苏联通过图们江大桥向朝鲜出口石油、机械,朝鲜则向苏联出口矿产、海产品。1959年,苏联和朝鲜签订《苏朝经济合作协定》,图们江大桥被纳入“经互会”框架下的跨国运输网络,成为连接苏联远东港口海参崴和朝鲜罗津港的陆海联运节点。

1980年代,苏联对桥梁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固桥体并升级信号系统,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陷入经济困境,俄朝贸易量减少,图们江大桥的货运量锐减。1990年代,桥梁因缺乏维护逐渐老化,甚至多次因钢轨锈蚀导致列车限速。



到了21世纪,随着国际油价上涨,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和朝鲜的贸易量逐渐增多。但俄朝友谊大桥由于设计标准停留在20世纪40年代,而且年久失修,成为了俄朝贸易的制约。俄朝友谊大桥是一条单线铁路和狭窄的公路车道,最大载重不足20吨,无法通行现代货运卡车和大型集装箱。更严峻的是,桥梁年久失修,朝鲜一侧的铁路轨距仍为1520毫米俄式标准,与本国1435毫米标准不兼容,导致货物需多次换装,效率低下。



第二,俄朝贸易增多。早在21世纪初,俄罗斯就提出了融入东亚经济圈计划,到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遭遇西方制裁,加速“向东看”战略。俄罗斯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这些能源是朝鲜需要的物资。朝鲜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菱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俄罗斯需求这些矿产。俄罗斯和朝鲜贸易存在很强互补性。新的图们江大桥设计年货运量500万吨,可使俄罗斯对朝鲜石油出口量大大增强,同时可以将朝鲜矿产出口俄罗斯的效率提升8倍。综合这些因素,俄罗斯和朝鲜已经有了图们江大桥,还要建设一座新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