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认知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在读书时以为是见识,因为书本里这么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我出了社会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有的人学历很高且见多识广却想法幼稚极端,而有的人出身农村却对生活的感悟富有哲理。后来我便懂了,对于悟性好的人,见识便是拓宽眼界的工具。对于没有悟性的人,见识便是验证其认知的工具,两者的区别是一个在进步,另外一个却在固步自封甚至倒退。而在历史上更是如此,一个人的认知却可以决定自己甚至一个时代的走向。



首先就是人生不能走歪门邪道,比如汉朝时的大行令王恢,他因贻误战机入狱。依照汉朝的律令,贻误战机属于失职,一般就是被罢免和流放,除非那些情节特别严重的才会被处死。再加上王恢是汉武帝的近臣,基本最多就是被罢免,后期官复原职的概率很大。但王恢却耍起了小聪明,他让他的家人贿赂汉武帝的舅舅田汾,然后田汾通过王太后替王恢说情。殊不知这样一来攀附外戚是死罪不说,而来如果放了王恢,那不就向天下人说明外戚比皇权更为尊贵吗?

更为关键的是,今天王恢为了自己的生命投靠外戚,明天王恢就不能因为利益而再次投靠外戚吗?于是汉武帝一怒之下便处死了王恢,王恢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竟然花钱买了一个死,然后临终醒悟的他选择了自杀。人生有一个词叫走后门,当前门走不通的时候可以走后门,而不是随时随地都想着投机取巧。因为当你将其视为常态,你的认知就会被扭曲,最终自食恶果。王恢以揣度汉武帝而功成名就,最终因为揣度利益关系觉得汉武帝会慑于外戚的权势而妥协,但他忘了一句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魏晋时期

其次,捧杀也是杀。魏晋时期,嵇康因为和曹魏有姻亲关系,再加上他本人与司马氏陷入僵局,因此司马氏欲给他一点教训。这时候嵇康的好友因为弟弟对哥哥不恭而被告到官府,嵇康因为受到牵连而入狱。本来这件事就很简单,关一段时间就放出去了,但这时候太学院的学生和部分百姓感念嵇康的才学而纷纷请求朝廷能赦免嵇康。本来司马氏只是想惩戒一下嵇康,看到嵇康的影响力瞬间改变了他们的想法。今天他们能为了嵇康不顾生死请求,如果明天嵇康振臂一呼,那么他们会不会追随呢?

然后他们就处死了嵇康,可悲的是:即使嵇康被处死的时候,他的粉丝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间接害死了嵇康。这也就是竹林七贤为什么只死了一个的原因,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是凭着自己的认知活着,他们做着助纣为虐的事情,却自以为是道德模范。记得那场乒乓球比赛,马龙处于劣势,这时候对手的粉丝嘲讽马龙,然后马龙的血脉觉醒逆转了比赛。因为他的认知是马龙听到嘲讽后会一蹶不振,但却忘了强者心态和他这种弱者心态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马龙这种强者,最终活生生坑死了偶像。


百姓

最后就是明末时期的百姓,很多人觉得袁崇焕该不该死呢?答案是显然的,但问题是袁崇焕应不应该杀?从明朝律法来说他杀毛文龙并没有不妥,因为毛文龙不管主观意愿是什么,客观也在贪赃枉法触犯大明律。而在明朝是有案例的,上级触犯律法,下级杀上级是合理的,比如明成化年间的周英案。而朝廷杀害袁崇焕的理由却是不成立的,因为明朝并没有袁崇焕私通后金的铁证。所有的一切包括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就判定勾结这显然是自己的判断,如果执法者的判断可以认作依据,那么还要证据做什么呢?

而且一个将领是有议和权限的,比如三国时东吴攻打曹魏,曹魏寿春守将张特就以投降为条件换取了停战,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而百姓他们只在自我认知上觉得袁崇焕卖国,他们觉得自己伸张正义,却不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恶人。因为袁崇焕死后,大明将领大规模投降后金,而一个将领背后是数万名精锐士兵。原因很简单,连袁崇焕这么高的将领都能凭一封信处死,那么如果明天皇太极给自己寄信被抓住呢?如果明天自己被后金逼入绝地为了保存实力通过议和来获取战机呢?


借口

很多纵其一生,做着恶人的事,找着好人的借口。一些人为了垄断校园食堂说外面的饭菜不安全,然后他们人云亦云成了毁灭这些小摊小贩的帮凶,然后学校食堂是便宜了还是安全了呢?一些人为了用音乐变相谋利,然后打出保护产权的名义,一些人又成了帮凶,然后穷人因为充不起会员而让音乐失去了受众基础,最终音乐越来越小众化,是出现了九十年代的音乐黄金时期,还是出现了四大天王的音乐歌手呢?说白了你的行为只是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而你的行为更是一种傀儡,不是吗?扪心自问,从小到大,你真的做过一件有利于发展的好事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