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18日,第57师师长余程万站在青砖城墙上,看着沅江对岸那一闪一闪的火光,手不自觉地在军装口袋里摸着那封家里来的信。
这个从黄埔三期出来的军官,怎么也想不到,他马上就要带着8000个弟兄,在这座老城与30000个日寇拼杀,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常德城北门的码头,装得满满的木船还在来回跑着,老李是个生意的人,当他把最后两筐橘子往船上搬的时候,看到十几个士兵正在往城墙上扛沙袋。老李就对带队的班长说道:老总,这橘子拿去吃吧。
说着就塞给班长几个橘子。班长从兜里掏出几枚铜钱说道:老乡,部队有规定不能白拿你的东西。就这么个小事让老李下决心要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守城。他偷偷地把那藏在船舱里的两担粮食,搬到了城隍庙那儿藏着。
在城防司令部里,参谋们正对着地图激烈争论。第3营长张照普突然拍着桌子说道:把全城老百姓的水缸都集中起来!
这个看似不靠谱的建议,后来成为守军解决饮水问题的关键决策。当天下午57师官兵开始挨家挨户收集水缸,每条街巷筑起简易蓄水池。
1943年11月21日傍晚,常德城东头突然来了一队日本兵。当守城部队的侦察兵王德明趴在东边山包上放哨时,突然看见山下竹林子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动,日军工兵正抡着锯子砍竹子。
坏了!日寇要就地取材扎竹筏渡江!王德明快速的跑回指挥部报信。这消息把57师的长官惊出一身冷汗,赶紧调整江边布防。
当天晚上,工兵营的战士们摸黑跑到沅江边,把能找到的木船、渔船全浇上煤油点着。火光冲天中江面上最后几艘能漂的船都变成了火团,把小日军的竹筏战机堵在了江对岸。
11月25日,北门被告失守。机枪手赵振山忍着疼痛拖着断腿爬进了民房,他用最后3颗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在他牺牲的那个巷口,百姓们都自发的用门板、棺材垒成新的街垒。裁缝铺的学徒小顺子抱着剪刀躲在废墟里,3天时间一共刺杀了5名落单的日军。
中央银行大楼争夺战持续了整整2天2夜。在二楼窗口,重机枪枪管因为连续射击已经烧得通红,射手不得不轮流用棉被包裹枪身战斗。
当弹药耗尽时,20名守军挺着刺刀冲入敌群。打扫战场时,人们在瓦砾堆里发现一具紧紧搂着机枪的尸体,手指还扣在扳机上。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12月2日的文庙。日军调来了火焰喷射器,连古柏树都在烈焰中烧得扭曲,还有青石板被烧得“噼啪”作响。
守军把最后两箱炸药埋在泮池下,引爆时带走了将近半个中队的日军。在战后清理现场发现我军牺牲的战士中有3个少年兵紧紧抱在一起,最大的才17岁。
12月3日凌晨,余程万师长决定突围。但军需官老周执意留下:他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守2个钟头。他带着30多名伤员死守南门,用缴获的日寇机枪打退敌人的三次冲锋。
当增援部队赶到时,发现阵地上摆着整整齐齐的28个水壶,每个伤员撤退前都把自己最后的水留给了战友。
电报员吴敏之这位女学生在司令部陷落后,躲进天主教堂继续发送电报。当日军破门而入时,她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最后的讯息:常德仍在战斗。收报员曾回忆,在电波中断前传来的是《满江红》的敲击节奏。
幸存者杨天保回忆,有个叫“小四川”的炊事兵,在断粮后每天都冒险去收集野菜。12月5日的早上,他捧着一锅菜汤跑向阵地时不幸被流弹炮击中。牺牲前他死死的护住铁锅说道:别洒了,这锅带着弹孔的菜汤,成了很多战士最后的晚餐。
在常德保卫战的16个昼夜,57师伤亡率达95%,歼灭敌寇上万余。这场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的血战,用8000名烈士的忠魂拖住了日军西进步伐,为整个战局赢得了转机。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重建的常德城墙下,仍能在青砖缝隙间发现暗红色的痕迹,那是穿越8年的血色记忆,是永远凝固在时光里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