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一起去逛超市,7岁的女儿朵朵小手拽着我的衣角说:“妈妈,给我10块钱好不好?我想买薯片。”
妈妈们,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要钱时刻”,却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才正确。
是应该直接给钱?还是拒绝?
斯坦福大学追踪20年的研究显示:父母在孩子7-12岁期间建立的金钱互动模式,将直接影响其成年后的消费习惯和财富管理能力。
当孩子突然开口要钱,我们脱口而出的回应可能正在给孩子种下错误的金钱观。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当孩子开口要钱时,我们应该记住这3句话,再着急也别对孩子说。
“没钱,等你长大自己赚钱去!”
有时候听到孩子提出要求。家长会先下意识的否定,然后接着说“等你以后长大...”。
这时候,孩子得不到回应,往往撇撇嘴,嘟囔几句走开了。
其实这句话,正在制造稀缺恐慌。
儿童心理学家徐凯文在大量咨询案例中发现,那些成年后报复性消费的年轻人,童年往往被经济焦虑笼罩。
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在金钱刺激下会异常活跃,就像饿久的人看见食物会失控暴食。
而这一种报复性消费行为,就是在小时候形成的。
那么怎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呢?
正确的回应方式可以这样做:把家庭真实财务状况转化为孩子的学习课题。
明确给孩子说可以支配的财产:“这个月我们的购物基金还剩200元,你想用它买文具盒,还是周末去游乐场?”
这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也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计划,他们开始理解取舍的价值。
“买这东西有什么用?净浪费钱!”
我亲戚家的小宇,特别喜欢收集奥特曼卡片。
有一次,他在玩具店看到一款限量版的卡片套装,兴奋地跑回家找爸爸,说只要20块钱就能买到。
爸爸一听生气地回应:“买这东西有什么用?净浪费钱!你怎么不把这心思用在学习上?”
小宇委屈地解释, 但爸爸根本不听,还把小宇数落了一顿。
从那以后,小宇再也不敢在爸爸面前提和兴趣爱好相关的事情,父子俩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消费行为往往和兴趣爱好、社交需求紧密相关。
当我们粗暴地否定孩子的需求,其实是在否定他们的情感和社交价值。
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
比如先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然后引导孩子思考:“这个卡片真的这么吸引你吗?如果买了它,对你会有什么帮助?”
接着和孩子讨论,让他明白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做出选择,培养孩子理性消费的意识。
“考100分就给你”
家长们是不是以为这句话是在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然而真相是,咱们随手给的零花钱,可能正在偷偷“拐跑”孩子的学习热情!
宝妈群里的王妈妈给孩子制定的奖励策略让我心惊:背完古诗奖励5元,看一本书奖励10元。
王妈妈儿子本来很喜欢看书,因为这个奖励计划化身阅读机器。
当王妈妈觉得孩子阅读量够了,停下这个计划。
好家伙,日后她儿子直接把书往角落一扔说:“没钱不读了!”。
周末王妈妈喊他看新到的漫画,这娃居然摆摆手:“又不给钱,费那劲儿干啥?”
曾经那个追着知识跑的小书虫,活生生变成了只为了奖励而学习。
心理学家德西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德西效应:
当外在奖励(如金钱、奖品等)被引入原本具有内在动机的活动中时,可能会降低个体对该活动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
也就是说当金钱、奖品等作为孩子阅读的奖励物时,逐渐的会导致孩子仅仅为了奖励去读书,而不再主动阅读。
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家长总是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
比如考高分就给买玩具、给零花钱等,可能会让孩子逐渐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本身的热爱。
一旦奖励停止,孩子的学习动力可能就会下降。
那当孩子开口要钱时,我们该怎么回应呢?
可以试着用兑换奖励代替现金奖励。
孩子每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就往虚拟账户存入“成长币”,攒够数量可以兑换特别体验(如决定周末出游地点)。
这比直接给钱更能培养价值判断力。
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说过:“孩子对金钱的认知,是从父母指尖的温度开始的。”
明天送孩子上学时,不妨把零钱换成三个问题:
“你准备用它做什么?”“有没有更重要的用途?”“如果这是你最后的10块钱会怎么选?”
你会发现,那些被温柔引导的要钱时刻,正在悄悄培养着孩子良好的金钱观。
-The End - 作者-小咖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