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100编辑深圳再过两天就闭展了。

100编辑在深圳是第二站,比北京更成熟,它因地制宜地做了“本地化”,10多个小展览有了更完整的呈现,5场由编辑主导的活动,每一场都很圆满。

预告一下:100编辑2.5版本会继续在北京市集展出。点击此处购票

100编辑深圳是第一次异地办展(展览,和市集不同),在深圳布完展后,我们就回北京了,现场就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几位当地的“临时店员”。

很感谢深圳的几位店员朋友:姜老师、周周、耗子、小橘、Chloe,还有几位志愿者朋友:01、刘俊、未来、徐瑶、米仔。因为人少,我们的工作流程经常很粗放,要在我们团队不在场的情况完全负责起这个展览,其实有非常多的困难,还好我们一起都克服了,我们由衷地感激。

书展上的故事太多了,多亏了深圳的朋友,我们也拥有了几篇深圳的店员日记:

闭展在即,我们邀请深圳的几位伙伴分别给读者写了一段话,以此纪念过去的四十天。

我是做書,我不同意深圳是文化沙漠!


From 姜老师:

来做書当临时工是一个巧合:正好我有时间,正好他们要来深圳,正好我对当书店店员很感兴趣,正好他们觉得我合适……说是五百年修来的缘分,不过分吧?

那这么说的话,跟陌生的读者相遇且交谈,需要多少年?

读者们在书店里都会做什么呢?有父母带孩子读绘本的,有小情侣一起看展览的,有姿势奇怪地拍照或阅读的(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偷偷拿出手机把他们拍下来)。当然,更多的是一个人,默默地逛,默默地看,最后或是空手离开、或是拿着几本书走到我面前。

这时候,e人店员就会发挥她天生的好奇心了:

“这本书好看吗?”

“这几本都是关注xxx的呢,对这方面感兴趣吗?”

“如果喜欢这本的话,那边还有一本xxx也可以看一下哦~”

大多数读者(通常是可爱的小姐姐)并不吝于跟我聊几句。于是我知道了有人是从广州专程赶来的,有人看《鹤总请还钱》乐得哈哈大笑,有人对《光从哪里来》很有共鸣,有人喜欢黑塞很多年了,有人从事二手行业看到《四开02:中古、二手与永续》如获至宝,有人通过《此生有味》读东坡的诗词,有人爱《中国书法之美》还要多买一本送弟弟,有人说“我关注你们很久啦”。

也会被人反问“你们是干嘛的?”“这是哪里办的?”“做書是什么?”这时候就只能发挥我瞎扯的本领了,一番安利科普,读者最后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地走开。若是还有其他疑问,比如“你们靠什么赚钱”之类的,那就只能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我是深圳的临时工。”(在此强烈建议北京的老师们,以后若有其他城市的巡展,请务必给临时工们准备一份工作手册!!!)

巡场的时候e人也忍不住想开麦。《新中国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极简史》和《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展位挨着,一对小情侣边逛边聊,我在旁边听着他们说“气象这本书看不懂”之类的话会心一笑,等他们走到“八十本书”的展位研究这是什么书的时候,实在忍不住接话了:“放心,‘八十本书’肯定读得懂。‘气象’这本我也读不懂,不过它的编辑实在是太有诚意了,那一沓手记我全看完了,特好玩。”

“真的吗?”小姐姐成功被我的话吸引,于是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为什么这个编辑的名字如此男性化但是文字这么可爱”以及“这本书真的好硬核啊”等话题。

也不是每次聊天都跟书相关。有位小姐姐的发色深得我心,来买单的时候我看了又看,还是忍不住说:“你的发色好好看呀!”小姐姐特别惊喜:“真的吗?我觉得它有点掉色了不太好看,最近其实一直有点苦恼呢。”我小鸡啄米:“真的真的,我觉得这样刚刚好,好喜欢!”于是小姐姐心情特好地走了。而我,也心情好了一整天。

被我夸“这本是最后一本了呢,你很有眼光哦~”的小姐姐留下了一封信。她选中的书是《星星还没出来的夜晚》,这本书一直很受欢迎,买单的时候我看到她很喜欢的样子,就聊了几句。没想到过了几分钟,她跑过来,递给我一个纸条。纸条上写着“感谢在明媚的春天相遇”,字很漂亮,打开后是一封不短的信。信里说自己最近在职业的转型期,逐渐地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看到书里那句“当我快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全身都在发光”被击中,因此选择带走,“愿我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光芒呀!”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虽俗,但是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聊天聊多了,海王也有翻车的时候。一位小哥来买《虚无主义与技术》和《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我顺口问:“看得这么硬核呀?”小哥淡定地说:“对啊,直男嘛。”我被噎住,半天没缓过来。(事实上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依然没想到应该怎么回答。)

PS:写到这里,有位小姐姐来买单:

-你们做書的公众号是谁写的?写得很好。

-是随机的临时工。

-临时工?避免追责吗?哈哈。

-不不,是真的随机,以及真的临时工。(笑)

-我很喜欢你们那个展位布置,东西方对于女性初老的认识(指《老女孩》和《初老的女人》)对比放在一起,很有心思。还有《苏北人在上海》,他是怎么挖掘出来的?70年代美国人写中国,还有他收集的那些资料,展示出来真的太有意思了!这个展览做的真棒!

有这样可爱的读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From 小橘:

展期进入三天倒计时了。

最近做梦总是会梦到撤展的场景,昏暗的灯光笼罩着空荡荡的纸皮展架,工人们爬上A字梯将供无数人打卡的大海报瞬时撕下,昔日被书脊堆满的台面早已蒸发在灼热的声浪里——大家忙忙碌碌收拾着、搬运着书的人影斜映在墙上,随后一个个裹满胶带的快递箱被抬上货拉拉、发回北京。像生长的苔藓一样,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一开始只是抱着:好想去给做書打工(不知道做書需不需要一个很渴望带薪看书但其实最好不要带薪看书的员工)的想法来到书展,却不知不觉攒了好些特殊的回忆。

在做書当人形图书坐标的这一个多月好幸福好幸福,具体体现在:看完了15本书、听到了有趣的故事、结识了善良的朋友、熟悉了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同时也“看见”了一些被之前的我无视的瞬间:有人被书籍感动到流泪、有人特意驱车赶来、捧着书就在角落看一天、有人拿着鸡毛掸子小心翼翼给书籍掸灰、有人闪着泪光倾诉自己对书的真挚感受…这些瞬间让我高兴又难过,不禁开始感叹道:原来书展里的书是会说话的,买书的人也都是带着爱过来的。


唉,一边为这些记忆幸福着、一边却死死盯着进度条,看看到哪了、还剩多少,预支了太多失去的苦闷。做書店员40日体验给我带来的感受越强烈,越让我急切地幻想自己是一个分身乏术的女特工——在剩余的时间里,一号“我”双手贪恋地翻阅一本接一本样书,二号“我”鬼鬼祟祟偷听读者传来的悄悄话,三号“我”的眼睛还要黏住其他值班店员没讲完的八卦。这样就能将一份时间变成三份美好的记忆了。噫!要是人真的会分身就好了!

唉!还是幻想自己是台一次性傻瓜相机就好了,经历过、感受过,然后就能立马忘掉。可我既不是女特工也不是傻瓜相机,如果非要类比个什么东西,可能有点像宝丽来,因为越是努力想要定格什么,记忆的轮廓就越发鲜艳。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跟所有人提起做書,不管是身边的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她们,想要在她们面前夸做書夸个三天五夜,做書真的很好!谢谢你们给予了我一段珍贵的人生际遇,让已经很久没有捧纸质书的我邂逅了那么多有趣的书、那么多美好的人,属实是2025年给我的意外之喜!

心里最珍贵的感受悉数于此,以至于文字看起来有点黏糊糊的,开始担心冗长的文字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压力。

不管了,最后,还是谢谢做書来深圳!下次请再来!请多多带着新书来!


From 楚珂:

其实很遗憾的是这次没有全程参与,原因是书展后期我又顺利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也许对未来的焦虑和慌张并没有离我远去,所谓的松驰感也没有想象中来得汹涌。我突然想到《哈利波特》里,哈利说最后与金妮相处的快乐时光像是从谁那里偷来的,所以额外的珍贵和不舍。诚然,我并不是什么chosen one,也没有要拯救魔法世界的使命和宿命,只是一个暂时没跳出社会时钟的焦虑的人,还在游离和摸索到底怎样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并在当下还是选择了向所谓的职业规划和稳定收入妥协。但或许要感谢在哪里的平行世界的正在做图书编辑或者书店店员的我,让这个时空的我偷走短暂体验了下另一种格外的活法。


From 耗子:

我开始提笔在我平日记录店员日记的地方为100编辑深圳站写下最后一段记录(电子笔)。来当做書的临时店员,于我而言是蓄谋已久了。这次不仅来成功打上工了,还和不少编辑们搭上了话,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梦想成真”了。我知道,把编辑当成理想职业听起来是挺傻的,毕竟来分享的每个编辑都少不了说一句“编辑真的不赚钱”“出版是夕阳行业”,我就像一只还未出笼的鸟一样,在期待着一个当我正面与之相遇后极大可能会获得当头一棒的事情。但人嘛,总要有点盼头,总要有点能让你为之颤动的事儿,就算看起来傻点也无所谓。这个世界上有着这么一群人在做着这样的事情,真的让我觉得很好。管他呢,反正这个世界上的傻人傻事还少吗?多我一个也不多。

这次偏心展持续了一个月多一点,事实上对我来说,除了通勤时间长了点、空调冷气少了点、每天手上的灰多了点之外,其他一切都挺好,每天重复说着“麻烦您扫这边”“需要袋子吗?”,重复着巡场、把下一秒还是会乱起来的书和展品码整齐,重复着把样书拿到收银台去读、被书上的某段描述震撼,重复着和不同的读者吹水,重复着被编辑们的小心思惊艳、感叹他们的超绝“自理能力”、被ta们在沙龙上分享的话语所吸引……说得更直接一些,我很高兴能够和与这个行业相关的人产生链接,每次链接都让我欣喜。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踏足这个行业,成为自己眼中的一名好编辑,即使这是个围城。

正在写的时候,窗外树上的知了正在大吵大闹,分贝高得像是要钻开我的脑壳。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听到这样大声的蝉叫,这正说明夏天来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准备考研,有一天夜晚,一只蝉悄悄地来到了我的窗外,并在凌晨五点把我喊醒了。那么今年蝉叫时的记忆,就成功与做書偏心展绑定了。明年知了开始大叫的时候,又会和什么事情不期而遇呢?我也不知道。但至少此刻,我对这段时间的体验是印象深刻的,同时也会对未来的事情饱有期待。这就很好了。下次再见啦!希望做書发大财!


From 周周:

书店兼职店员上班的倒数第三天。

展览区域和商场中庭之间那条神秘的冷热分界线仍然挺立。

当我大包小包地跨进展览区域的时候一句「好热」,证明我即将开始打工。

只是这样的日子竟然只剩下三天了。

着实让人恍惚。

这里却还是老样子——仍然有人锲而不舍想买「非卖品」;仍然有人问展台上的物料撤展之后卖不卖;仍然有人会被展览门口那级矮矮的台阶绊倒——然后「哎哟」一下,就往自己想看的展台走去。

哪怕绊子再多,无非就是又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然后继续往前。

在书店打工的这两个月里,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状况出现。既会扬起微笑说「好的」,也会笑容不减地说「没有」。

大概不管做書开到哪里,新奇有趣的事情也都会自顾自地发生。

小长假的尾声,书店逐渐回流,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留言板从空空如也到密密麻麻,其实也就一周多的时间,到了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位置容纳新的便签条,有的读者开始对「留言板」几个大字发起「攻击」,直接刚到脸上。

无所谓,那个地方到了现在,已经不需要一个说明来告诉大家那是什么。

那上面都是读者真心实意留下的言语。

留言板隔壁就是一个屏风(都是纸板做的,天才!),上面是本次的参展书目和对编辑的致谢版面。

编辑,在我心里就是一群用心血回馈心血的专业人士。

作者的心血、编辑的心血合成的这本书,会随着读者的用心翻阅,通过文字和脑海里的映像,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独特气质,能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些时刻自动产生灵光,填补那些无法物理到达的暗处。

有些光辉,不必可见。

或许会有人问(虽然到现在还没有),这些书你们都看过吗?

我们中的大部分,应该都没有全部看过。

但我们会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看。

除去店员的职业身份,我们也是普通读者。

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有自己的阅读风格。

每个人都有。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事物大同小异,但人人却独特精彩。

最后的碎碎念:

有个小女孩在父母的陪同下,抱着一本宽大而薄的书本小心翼翼地走向收银台。

她此刻只有父母半人高,步伐踉跄却努力。

离台面还有些距离,她就有些迫不及待地举起来要买单。

我接过书:《举世无双的地毯》

那一刻,她也是个「举世无双」的小孩。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永远有办法做一个举世无双的小孩。


点击购票

早鸟票截止时间:4月30日 24:00

5月1日恢复正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