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彭圣婕

“相看两不厌,只 有敬亭山 ”,诗仙笔下脍炙人口的诗句里,藏着最适宜春日踏青的“江南”——宣城

宣城自古诗人地,坐拥“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泾县、怀抱“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谢脁楼。这座钟灵毓秀的皖南小城也被冠以“一城山水半城诗”的美名。


△宣城风光。(图/视觉中国)

南齐诗人谢脁于此任太守时开创山水诗新风、李白7次到访并在此写下80多件作品,宣城的文脉里流淌着3700多位诗人的28000余首诗篇。宣纸、徽墨,古来昌盛的文风还存生了闻名天下的“文房四宝”。

来到宣城,仿佛迈入了读唐诗宋词时浮于脑海的景象中,目之所及都是诗词中的春和景明。


镶嵌于层层青山、霭霭云烟间,318国道这段蜿蜒在皖南的120公里自驾长廊,被称为“江南天路”。长江为界,从富庶的平原到徽岭山区,诗句勾勒出宣城的旖旎风光。


△皖南川藏线。(图 / 视觉中国)

有趣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段千古绝唱的莫逆之交,却始于一出“骗局”相传天宝十四年李白行至宣城,对他仰慕已久的泾川豪士汪伦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相邀,李白欣然而至,才发现只有名为桃花的清潭和一家掌柜姓万的酒店。

而今沿石板街漫步,到万家酒店尝一杯据说当年李白畅饮的佳酿,再登上西岸的怀仙阁远眺,依稀可见那段奇缘。


△桃花潭西岸,怀仙阁。(图 / 视觉中国)

彼时的汪伦虽是戏言,但李白的眷恋却印证了桃花潭的美好。亚热带季风和重重山水锻造走不出的云雾,仿佛诗仙笔下未干的墨迹。

县志《桃花潭记》称其“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逢春雨绵绵,晨雾中野渡,尤其惊艳——熹微的橘金色融合在浓浓的白雾中,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倒映着两岸青山如黛……


△晨雾中的桃花潭。(图 / 视觉中国)

若似谢脁一般“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就能欣赏到储家滩的西津野渡那一卷水墨江南。

烟波辽阔下碧波万顷,环顾四周皆是草木郁郁葱葱。氤氲之中,宁国湖光映照出极致春色。身在筏上坐,魂在画中游,你大抵会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画里泼墨山水的潇洒不是意象,竟是写实。


△雨后的储家滩。(图 / 视觉中国)

踏青当然还少不了上春山,李白严选的敬亭山,就成了宣城之旅必打卡之地。

登高不仅能够远眺云雾缭绕中的层峦叠嶂,敬亭绿雪茶园萦绕的茶香亦足以净化人心。漫步这片山林公园最值得留意的还是广教寺双塔——如镜像般东西相望,双塔均为七层仿木结构砖塔。任山间浮云聚散,它们的古朴和泰然似在告诉行人,李白来或不来,敬亭山还是敬亭山。


△敬亭山。(图 /图虫创意 )


青弋江不仅淌过一派春色,更孕育出举世闻名的“江东纸白如春云”——宣纸。

除了当地得天独厚的青檀皮沙田稻草成就了纸质的柔韧与匀称,宣纸制作还对水极为苛刻。据说泾县乌溪村拥有两股从深山中流出的山泉水,分别呈弱酸性和弱碱性。弱酸性水适合原料的制浆与蒸煮,弱碱性水则用于捞纸工序。水质纯净、微生物少、水温偏低,两者结合后又刚好酸碱度适中,使纸张具备耐老化性能,因而赋予了宣纸漫长的生命


△古法制作宣纸。(图 /视觉中国 )

但宣纸最依赖的,毋庸置疑还是那108道纯手工操作的工序今天,当我们轻轻捻起一张无瑕的宣纸,仍然能在指尖触碰到宣城人千年以来的温厚和执着。

想要倾听宣纸的前世今生,不妨一探点缀在皖南川藏线上的珍珠——中国宣纸文化园“彩摇金翡翠,光冷玉蟾蜍”,亲眼见证一刀宣纸的诞生,胜过任何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场馆采用现代科幻的风格,无黑白以外的杂质;以宣纸为造型,线条间有一种翩跹的灵动。别出心裁的古今碰撞,“高级感”四溢,随手一拍都是质感大片。


△中国宣纸文化园。(图 /视觉中国 )

不过,来到宣城,中式美学最顶级的浪漫,还得看徽派建筑的青瓦白墙。

拜别门庭若市的宏村,走到“江南天路”的终点,与世隔绝的查济古镇早已静候多时。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这里拥有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时期古村落,是木与石的顶峰相见。岁月无法磨灭的精巧工艺,就藏于巧夺天工、琳琅满目的石雕、砖雕、木雕间。


△查济古镇。(图 /图虫创意 )

于查济古镇闲庭信步,可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别无二致。溪边妇女洗菜捶衣,炊烟会随日暮降临而袅袅升起……隐居的尽头,有梦是徽州。


如果说查济古镇因地理位置较为闭塞,满足了现代人对隐士生活的全部想象。水东老街浓郁的烟火气,更能展现宣城灵动丰满的市井生活。

曾为宣城的商贸重镇,水东老街1500米石板路的斑驳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时光封存的生活气息,还萦绕在传统宣城人取水的五道井十八踏周围。

在水东老街,花上10块钱就能在面对面的两家私人博物馆里,一睹徽州腔调——皖南皮影博物馆还原了皮影戏的舞台和道具;由一座清代徽派老宅改造而来的皖南民博物馆,则用包括婚俗花轿、傩戏面具等在内的2000多件民间古董,还原了皖南生活。


△水东古镇皮影博物馆。(图 /视觉中国 )

就着午后的光影,最适合在黛瓦连廊下喝着一杯三毛钱的大碗茶。刚出锅拉着丝的水东蜜枣,会在舌尖定格下这一刻的惬意。但不要被这一刻的甜糯绵软欺骗,宣城的美食志,可是一部浩浩荡荡的碳水传奇。满满当当的配菜用料,则是米和面搭台唱戏时不变的配角。

随意走进一家店铺,点上一锅铺满豆皮和兰花干的麻辣粉丝,没有这种热气腾腾所治愈不了的疲惫;扎实的手工拉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猛火炒还是裹满红油汤,丰富的食材都会一次次惊艳你的舌尖。

绩溪一品锅水阳三宝,是宣城人的骄傲。“一品锅”之名,相传为乾隆下江南时所赐;胡适在北大用它来招待梁实秋的佳话,又奠定了它“文人宴客天花板”的地位。


△徽州水阳三宝。(图 /图虫创意 )

鸡块、笋干、蛋饺……层叠珍馐浸泡在琥珀色的高汤中,鲜美异常。传统的水阳三宝用鸭肠卷起鸭掌和鸭翅一同晒干,配上豆干炖煮,便成就了一锅汤汁浓郁、有嚼劲的硬菜。

哪怕随意停驻在路边,滋滋冒油的宁国粑粑蒿子粑粑也会为你续满能量。油亮亮的豆角、笋丁、豆干混着鲜肉的馅料能将面皮撑成一个球——据说这还被视为是宁国富庶的象征,主打一个让食客吃得尽兴。


△馅料饱满的宁国粑粑和麻辣粉丝。(图/小红书截图)

在宣城,可谓行迹所至,步步皆为惊艳。阔别江浙沪的喧嚣,宣城不会因为“上江人文之盛首”的美誉抑或“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而动摇。它只是淡淡地立于气韵悠长处,只因江南好春光,半数都偏心地倾斜到这里。

编辑:曾宝气;校对:严严;排版:彭圣婕


“你想去一趟宣城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