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今年的立夏是在5月5日,农历是在四月初八日。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增长,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立夏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其中在古代的时候就有立夏节气迎夏的仪式。在古代,人们在立夏这天会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而在民间也有不少有意思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斗蛋游戏。这是立夏最经典的习俗之一。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再套上五彩斑斓的蛋网,挂在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胜。

另外立夏秤人也很有趣,立夏吃罢中饭,人们在屋梁或大树上挂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体重。据说这一天秤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除此以外,还有吃立夏饭、喝立夏茶等传统。立夏饭又称“立夏粥”,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与白粳米煮成“五色饭”。有的地方还会加入笋、肉、蚕豆等食材,寓意着五谷丰登。

在江西一带,还有立夏喝擂茶的习俗,将茶叶、芝麻、绿豆等原料擂成糊状,加上白糖,用开水冲调而成。

在民间,关于立夏的农谚数不胜数,其中“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流传甚广,为这个节气的天气赋予了特殊意义,也引发人们思考:立夏晴天究竟有啥预兆?

从字面意思理解,“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是说立夏这天若没有降雨,之后可能雨水稀少,农田干旱,农民无法正常耕地播种,只能把犁耙高高挂起,闲置一旁。

在古代,农业生产完全依赖自然降水,立夏时农作物正处于生长关键期,水稻插秧后急需水分扎根返青,小麦灌浆也对水分需求极大。

若此时缺雨,土壤墒情变差,农作物生长便会受影响,甚至可能减产绝收。所以,立夏晴天对农事而言,可能是个不好的信号。

在众多农谚中,“立夏日晴,必有旱情”与“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指出立夏晴天与后续干旱的关联。

这背后蕴含着一定气象原理。立夏前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正常情况下易形成降雨。


若立夏这天晴空万里,很可能是暖湿气流势力过强,冷空气势力薄弱,或者北方干燥气团南下占据主导,阻碍了降雨系统形成,导致后续降水减少,干旱概率大增。

立夏晴天还可能预示着虫害问题。干燥炎热的环境利于一些害虫繁殖和生存。

像红蜘蛛,这种害虫能危害近百种植物,立夏后若天气持续晴朗干旱,便为其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能大量爆发,吸食植物汁液,使叶片发黄、枯萎,严重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

此外,“立夏晴,三伏热”表明立夏晴天与三伏天炎热程度相关。立夏晴天暗示大气环流异常,可能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提前增强或位置异常,在三伏天对陆地的控制更为强烈,导致高温天气增多,酷热难耐。

当三伏天来临时,持续高温不仅让人们酷热难耐,还会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重农作物水分胁迫,若此时降水不足,农作物可能因缺水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当然,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农谚也存在一定地域局限性。在北方部分地区,由于本身降水相对较少,“春雨贵如油”,立夏晴天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对春耕春种的影响没有南方那么明显,甚至当地还流传着与其他地区相反的农谚。

比如陕北有“立夏日头红,年景不会穷”的说法,这里立夏晴天可能意味着光照充足,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作用 。

这些农谚是古人历经千百年农业实践,对自然现象细致观察总结而来的经验结晶,虽不能作为精准的天气预报,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气变化规律和节气特点,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

立夏到了,你家乡是晴天还是下雨?当地又有哪些立夏节气的农谚流传呢?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