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生活教室

其实,因为有“动量”存在,人生才总是不公平的。

一个提问:

怎样确保一场赛跑的公平性?

你会说,确保所有运动员在相同的时间和位置起跑就够了。


(回想小时候老师最爱说的话:全班现在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这听起来很合理,不过,下面这张图片是完美符合上述条件的 -- 但也是完全不公平的。


当发令枪响的时候,三名运动员都在起跑线上,但可以看出他们三个人的动量是完全不同的。

A有着和终点方向相反的动量。

B是静止不动的。

C是一定会赢的——因为他已经有了冲向终点的动量。

这是今天想要告诉大家的一件事:你要关心“动量” -- 它会让你更容易成功(或失败)。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量?

《牛津英语词典》将动量定义为:

1. (物理学)运动中物体运动的量,以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来衡量。

2. 运动中物体所获得的动力(此处的动力,指的是导致运动的力量)。

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物理学中的“惯性”。今天我们主要讲关于生活中的动量 -- 行为动量,所以第二个定义似乎更接近我们要介绍的概念。如果说这样的解释仍然让你感到有亿点点抽象,不妨来看看这些影视作品所折射出的的时代镜像:

比如,《年会不能停》里白客践行的“职场仰卧起坐”,正如现代人被束缚的精神现状:躺不平又卷不动的45°人生,本质上其实是正向与负向动量的矢量叠加;


《奥本海默》中核爆冲击波尚未散去,当代青年正被短视频的“行为链式反应”吞噬:拇指滑动形成的动量,几乎比铀-235裂变更难遏制;


《黑暗荣耀》文东恩的复仇之所以令人战栗,正因她深谙仇恨“动量”的雪球效应:每个围棋棋子的落下,都是对人性惯性的受力分析。


事实上,你会发现,当代人正在集体陷入一场存在主义危机:人类引以为傲的意志力,那些曾经被称为优良品质的“埋头苦干”“坚持到底”,是否终究敌不过熵增定律?今天的这本 《惯性带你飞》 正是以物理学中的动量原理,折射出破解当代人精神困局的另一种可能。

全球百万级畅销书《微习惯》升级进化篇,

参透人类行为习惯的终极原理,

借助动量的持久引力,

全面提高人生命中率!

正向的动量可以使你在不需要做出额外努力的情况下,更靠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反向的动量会将你推离这种生活方式,这场动量的较量决定了你会去往哪个方向和成为什么样的人。

1

动量>努力:别和人性掰手腕

此处先来@每天定七八个闹钟努力把自己叫醒,前一天还是忍不住熬夜的人。

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

为了解释动量比努力更重要这件事,斯蒂芬盖斯列举了自己的例子 -- 一个对作者唯一奏效的早起方法。

小编愿称之为「渐进式睡眠剥夺法」--

即每天比前一天晚睡15分钟,硬生生把生物钟从凌晨3点扭转到11点 -- 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书中核心法则:与其用意志力对抗本性,不如把坏习惯扭转为为势能。 所以,当你想从夜猫子变晨型人,最奏效的做法不是“明天必须7点起”,而是:

  1. 顺势熬夜:连续3天放任自己熬到凌晨4点

  2. 制造睡眠债:第4天困到自然早睡

  3. 锁定新节律:此后每天提前15分钟入睡

(原理:利用身体对睡眠缺失的本能补偿,将「熬夜惯性」转化为「早起动量」)

想象一下雄心壮志决定早睡,努力躺在床上酝酿3小时没睡着的你。有时,付出更多努力并不是万灵药 -- 方向错误,就是自我感动+白费力气。

将自己放置在一个轻松实现目标的环境中,较小的努力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比如你只需轻轻戳一下山顶的巨石,就会将石头推下斜坡;反之,如果你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徒手搬动一块巨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并不是否认努力的意义。而是希望你在努力之前学会“巧借东风”:当你不再与本性(环境)为敌,正向改变才会像晨雾消散般自然发生。

这只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一个切片,作者在书中运用6个章节,介绍了动量的概念及其魔力。全面剖析动量在人类生活中意味着什么,以及同样重要的,它不代表什么。看过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比看上去要大得多。


2

五步打造永不卡壳的人生齿轮

人是习惯的产物。

而本书揭示的更精准的真相是:习惯不过是动量在行为层面的投影。就像汽车突然断电仍能滑行百米,人类接近九成的日常行为都依靠认知惯性驱动。结合本书作者前作《微习惯》理论,本书也在第二部分的4个章节中给出了实用、易上手的方法帮助读者掌握这种强大的力量,帮你进入一种“动量第一”的思维模式中。


核心原则:

先用“微习惯”撬动持久的改变,通过微小的行动建立惯性,避免过度的意志力消耗。

1. 启动微习惯

先设定一个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目标。譬如:当你决定健身,先从每天1个俯卧撑开始;想要养成阅读习惯,每天只看一页书。这样设置任务的方式可以帮助你降低启动心理的门槛,绕过大脑对这件事的抵抗机制。

2. 将微习惯绑定日常行为链

这一行为链的模板是:触发事件 -- 微习惯 -- 下一动作

比如, 夜间上床睡觉

(触发事件)
-- 看一页书
(微习惯)
-- 喝一杯热牛奶
(助眠+强化奖励)

3. 即时营造完成任务的爽感

  • 今天写完规定内的50个字,以微笑/握拳的方式给予自己生理行为上的肯定;

  • 连续一周完成这项任务,可以奖励自己一份喜欢的午餐,为这项任务建立延迟满足的快乐。

4. 给自己一个plan B 双轨执行任务

譬如:

  • 你的主计划:每晚8点回到家给自己15分钟读书时间

  • 应急预案:如遇加班,8点没有到家,改成地铁上听3分钟有声书

5. 渐进升级:慢即是快

当上述习惯已经持续稳定30天后,可以试着为你的微习惯增加≤50%的涨幅,比如每天坚持读一页书,可以试着多看半页。按照此方法执行三天,如果感到抗拒,立刻退回原定计划。

这不是退缩,这是你在给自律的齿轮上润滑油。(以及,这样做真的很难放弃)

3

在算法时代夺回生活的方向盘

不知道你是否关注过自己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是不是总是一不小心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刷短视频上,甚至打开手机还会习惯性的点开常用app。这正是“惯性陷阱”让我们无限下滑的证据,对此,《惯性带你飞》提供了一系列对抗性的武器:

1.习惯追踪

把坚持的过程更加视觉化/仪式感

比如,在日历上画勾打卡

2. 建立“如果-那么”预案:

比如,如果下雨不能跑步,

就在家做5个深蹲


丨本书作者 斯蒂芬·盖斯

据本书作者斯蒂芬·盖斯的用户调研可知,微习惯践行者的长期坚持率比传统目标高3倍。你不妨这样理解:坚持健身的人有时甚至不是因为自律,而是因为大脑告诉他,昨天也练过。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前作《微习惯》,《惯性带你飞》给出了升级化的思路:

小到不可能放弃+自然而然的坚持=惯性的飞轮效应

这大抵印证了生活的齿轮传动原理:

哪怕身处在这个被算法操控的时代,普通人依然能用微小的咬合力,转动自己的人生齿轮。

最后,带着本书教会你的,开启全新的旅程吧。


- FIN -

更多资讯请点击

@后浪生活教室

@后浪图书旗舰店

@后浪生活阅览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