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一场高超音速导弹的袭击,彻底点燃了以色列对胡塞武装及其背后盟友伊朗的怒火。当地时间5月4日,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遭遇也门胡塞武装导弹袭击后,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火速发表声明,宣布将对胡塞及“其背后的伊朗”实施报复。这一次,火烧的不只是特拉维夫的机场跑道,而是整个中东已经极度脆弱的地缘格局。
导弹精准落点在以色列国家门面本-古里安机场附近,砸出一个数米宽的大坑,打破的不仅是短暂航班调度,更是以色列对其“国土安全神话”的信仰。即便动用了“箭”式反导系统和美军提供的“萨德”系统,以方依然未能拦截成功。对外展示的“铁壁铜墙”,在胡塞武装的高超音速打击面前,变成了漏洞百出的幻象。
这是以色列必须回应的时刻,但它选择的不只是胡塞。总理办公室的声明毫不遮掩地指名道姓,伊朗。显然,以方早已不满足于打击代理人武装,而是打算直接“溯源报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放出狠话:“过去我们打击过他们,未来我们还会打击。”这不是普通的军事表态,而是一种战略定调。它意味着,以色列正在将战线主动外延至红海、阿拉伯海,甚至伊朗本土边界。
这一战略升高的后果是不可低估的。众所周知,胡塞武装长期被认为是伊朗在阿拉伯半岛的“臂膀”,在加沙战争爆发后,胡塞以“支援巴勒斯坦”为名,频频对以相关船只和目标发动袭击。此次导弹直击机场,是一次标志性升级。而今,以色列将矛头指向伊朗,等同于宣布:代理人战争的“面具”可以撕下了,真刀真枪的正面对抗可以开始了。
这正是胡塞所希望看到的局势升级吗?还是伊朗在有意推以色列“入局”?可以肯定的是,当前局势已经远远超出“巴以冲突”原本的地理和政治边界。伊朗、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民兵、叙利亚政府军、也门胡塞武装,构成了一个对以色列极具压迫力的“什叶派包围圈”,而以色列此刻几乎是在多线作战的极限边缘徘徊。
胡塞武装展示的导弹威力本就令人警惕,更何况这枚导弹疑似具备“高超音速能力”,意味着拦截难度成倍上升。这对以色列构成的不是象征性挑衅,而是实际战略打击能力的体现。而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一个趋势:伊朗通过代理人,正在输出越来越成熟的先进军工技术,让整个中东的军事对抗门槛被大幅拔高。
此时此刻,以色列国防军已向数万名预备役发出征召令,意在扩大在加沙地带的攻势。这不仅是一场“加沙终局战”的前奏,更可能是一次战略恐吓:向胡塞、向真主党、甚至向德黑兰发出信号,以色列已准备好开辟新战线。
但问题在于,以色列真的准备好了吗?美国真的会全力支持吗?拜登政府深陷国内经济和移民困局,对外对伊冲突的承受力有限;美军虽部署在中东多地,但近期已明显缩减地面战斗介入。而且,随着全球对加沙人道危机的愈发关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正遭遇越来越大的外交孤立。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以色列若真对伊朗或胡塞发动更大规模的报复,可能换来的将不仅仅是局部反击,而是整个中东战争的烈焰再度席卷而来。
这不是夸张的预判,而是一个被现实不断推近的结局。导弹打到机场只是信号弹,真正的“大爆炸”还在后面。当胡塞武装喊出要对以色列“实施空中封锁”,并号召全球航空公司取消以色列航班时,它要做的不仅是军事打击,更是一次完整的信息战、心理战与舆论战。
从特拉维夫到德黑兰,从红海到加沙,从胡塞到以军预备役,整个中东此刻仿佛正在被某种“战略自燃机制”一点点逼向临界点。以色列要报复胡塞与伊朗,而伊朗要维系什叶派包围圈;美军想控制战局,但又不愿全面陷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冲突的中心早已不再是加沙,而是整个中东地缘板块的全面松动。
“我们将选择时间和地点做出回应。”这是以方的外交辞令,也是战争的倒计时。下一次导弹落在哪里?会不会就是以色列的报复性攻击出现在德黑兰的某个军事基地?还是胡塞下一波导弹飞越红海直击以色列本土城市?这一切,正在逼近答案。
在这个火药桶之上的中东,火星已经溅起,而燎原之火,不过是时间问题。全世界都在看,接下来是局部惩罚性反击,还是地区性连锁爆炸。战争的剧本已写好,只待第一颗报复导弹落地那一刻,宣读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