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王大爷就搬着竹凳蹲在院角晒背。
街坊李婶瞅见直念叨,“立夏晒背补阳气,比吃啥药都强。”年轻人却盯着手机划拉,夜市小龙虾配冰啤酒早列上日程。
,老辈传下的“立夏3菜不上桌,福气不进门”正慢慢被忘。村东头赵叔蹲在门槛上砸吧旱烟,“现在娃们哪知道,丝瓜是立夏的‘解暑宝’。”这瓜性凉味甘,搁过去炎夏,哪家不是架上挂满青棱棱的丝瓜。
可如今超市四季有卖,年轻人反倒嫌它清淡,更爱麻辣小龙虾。“冬病夏治”的理儿,老人们记着,入夏贴三伏贴、晒背、喝老鸭汤。西巷张奶奶总说,鸭肉是“苦夏救星”,滋阴补虚还不上火。
但孩子们嫌麻烦,总觉得速冻水饺配空调更得劲。最让人唏嘘的是海参,这老辈眼里的“夏日滋补品”,如今成了宴席常客。过去谁家要是立夏炖锅海参汤,能引得半村人羡慕。
现在却有人撇嘴,“这么贵的东西,哪是咱老百姓吃的?
”可老规矩里的讲究,从来不是贵贱之分。就说立夏饭,过去穷,家家凑几样杂粮蒸一锅,盼的是五谷丰登。
现在食材丰富了,反而没了那份把日子嚼出滋味的心思。更有人嘀咕,“老习俗过时了,还不如网红店打卡实在。
”但村头石碑上的农谚还在:“立夏吃蛋,石板都踩烂。”老一辈传下的,是顺应时节的智慧。记得那年大旱,村里老人带着大伙吃丝瓜、喝鸭汤,愣是挺过了苦夏。
如今日子好了,却少了对节气的敬畏。你说,是老规矩跟不上趟,还是咱丢了与自然相处的门道?
就像张奶奶常说的,“节气是老天给的时刻表,顺着走,准没错。
”可现在的年轻人,空调屋里吃着反季蔬菜,哪懂“不时不食”的深意。丝瓜、鸭肉、海参,这三样老辈看重的立夏菜,如今成了选择题。有人觉得麻烦,有人嫌不够时髦,真正坚持的越来越少。
但每次看到王大爷晒背时满足的神情,总让人忍不住琢磨。老规矩里藏着的,是对日子的敬畏和期盼。就像立夏这天,晒背是与阳光的约定,吃菜是和时节的对话。
这些看似老旧的讲究,实则是祖辈传下的生存智慧。
当我们在夜市狂欢时,是否该留一碗立夏饭给传统?当我们抱怨夏日难熬时,是否忘了老菜里藏着的解暑秘方?节气流转,老规矩不该被时光冲淡。
毕竟,那些顺应自然的日子,才是真正有滋味的生活。就像村口老槐树下,永远坐着念叨老习俗的老人,他们守的,是岁月的根。
立夏到了,不妨放下手机,跟着老辈尝尝丝瓜、鸭肉、海参。或许,在这些传统味道里,能找回被遗忘的时光密码。有些老规矩,不是过时,而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重新体会。
毕竟,节气的轮回里,藏着中国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这,才是立夏真正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