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大学城首个以“青年友好型”为核心理念的商业综合体,怡然青年广场自2025年5月1日正式开街以来,迅速成为区域青年文化地标。该项目以“服务大学生、激活城市活力”为使命,通过校地企深度协同、业态创新与文化赋能,构建了一个集学习、就业、社交、消费于一体的青年生态圈,为晋中打造“大学即城市”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解“象牙塔孤岛” 从生活配套到成长赋能
传统高校周边商业往往局限于餐饮与基础零售,而怡然青年广场则打破了这一局限。项目依托榆次区大学城核心区位,串联晋中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以1.2公里的开放式文商旅步行街为载体,打造了“日间学术赋能+夜间潮玩社交”的全时段场景。白天,学生可参与艺术展览、文创市集、图书馆自习等文化活动,夜晚则能体验电竞俱乐部、灯光秀等潮流互动,真正实现“宜学宜游”的复合功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教融合实践。广场与榆次区数字产业园、海纳公司等企业合作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电商运营、新媒体策划等岗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例如,晋中学院优秀毕业生张胜通过广场项目获得职业启蒙,最终入职本地科技企业,印证了“校园-企业-城市”人才链的闭环效应。
青年需求导向 从功能供给到情感共鸣
非遗博物馆与次元文化展的碰撞,既传承晋商故里文化底蕴,又融入COSPLAY、手作DIY等年轻化表达,形成“传统与潮玩共生”的独特气质;通过常态化音乐节、剧本杀剧场、民谣清吧等场景,构建低门槛、高参与度的社交网络,缓解大学生“孤独经济”痛点;引入K22低卡酸奶、周同学奶茶等网红品牌,搭配萌宠周边、潮牌文创,满足年轻人对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的追求。
这种“需求-供给”的精准匹配,使广场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大学生“第三生活空间”的首选。
城市发展视角 从资源整合到双向赋能
怡然青年广场的诞生,是晋中市落实“156”战略、打好“大学牌”的关键举措。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如税收优惠、场地支持),吸引企业参与校园经济。高校则通过学科调整(如增设数字媒体、文旅管理等专业),对接广场产业链需求,形成“人才供给-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项目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重构城市与青年的关系
对青年,提供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平台,降低“就业恐慌”。对城市,依托60万师生群体激活消费潜能,2025年一季度带动榆次区文旅收入同比增长17%,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
反思与展望 青年友好型生态的可持续性挑战
尽管成绩显著,广场仍需应对两大挑战:业态同质化风险:需持续引入AI体验馆、元宇宙展厅等科技元素,避免陷入“网红打卡”的短期流量陷阱;服务深度不足:可借鉴“晋创谷”模式,增设创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将消费场景延伸至创新生态。
怡然青年广场的成功,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革新,更是校地企协同治理思维的突破。它证明,当城市以青年为本、以需求为锚,便能将“青春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未来,随着“怡然见晋中”品牌深化,这一模式或可为全国高校密集区提供可复制的青年发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