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舞台上又有一场“好戏”上演。美国权威杂志《新闻周刊》爆料,中国在黄海中部海域,一座超大型“海上构筑物”即将竣工。这消息一传出,韩国那边瞬间不淡定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
苏岩礁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处于中韩之间的黄海中部,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东部沿海的海上要冲之一 。它的地理坐标恰好位于重要的国际航运线与渔业资源交汇点,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对中国而言,苏岩礁海域更是黄海安全防御体系中的天然前哨站 。而且,苏岩礁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海底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还是海洋科研和气象监测的绝佳地点。所以,不管从军事、经济还是科研角度来看,苏岩礁都是中国必须牢牢掌控的“海上支点”。
明清时期,沿海渔民就在这片海域捕捞、补给,中国旧时的海图和地方志里,也清清楚楚记载了苏岩礁的相关坐标和方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方一直将苏岩礁视为黄海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多个外交场合明确表明对该区域的主权。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气象、水文等部门就多次在苏岩礁海域进行测绘与科研作业 ,积累了大量历史和技术数据,为维护主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这些年,韩国一直在苏岩礁问题上“搞小动作”。虽然按照国际法,苏岩礁属于“低潮高地”,不能作为划定专属经济区的依据,但韩国却妄图通过实际控制、设置科研设施和钢结构架等手段,来制造“存在感”,为未来划界谈判增加筹码。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先占先得”,不断通过行政手段和一些象征性设施来刷“存在感”,误导国际舆论,试图造成既成事实。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韩国这么做是想延伸海上活动范围,扩大对黄海的控制力,在中韩海洋划界争议中捞到更多好处。
二
咱们来瞧瞧,这次让韩国如此紧张的“海上构筑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可不是之前外界猜测的普通深海养殖平台,而是一个“大块头”——自升式钻井平台 。
这平台可不得了,原本是用来搞海上能源开发的,随着技术一路“狂飙”,它的本事越来越大,既能搞深海养殖、海洋科研,还能充当海上补给站,甚至在应急防务方面也能“大显身手”。
简单来说,中国在苏岩礁附近搞的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岗亭”,而是一座功能齐全的“海上城堡”。
这座“海上城堡”,优势那是相当突出:
一是经济可持续。平台能用于大型海洋养殖、渔业科研,还能打造海洋牧场,不像韩国在苏岩礁搞的那些设施,纯粹是个“摆设”,中看不中用。咱们这个可是实实在在能产生经济效益,“钱”途无限。
二是功能复合。它能和补给船“手拉手”,具备停靠能力,还设有直升机平台,方便人员轮换和应急处置。既能搞养殖、搞观测,还能实现长期驻守,简直就是个海上的“全能选手”。
三是低调有效。这平台本质上是民用设施,不会在国际上掀起太大风浪,引发大规模争议,同时又能在“非军事化”的背景下,稳稳巩固中国对该区域的主权。不张扬却很实用,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深藏不露。
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在海上搭建的一座多功能“浮动前哨站” 。再看看韩国之前在苏岩礁上偷偷摸摸安放的那些观测设备,和咱们这个平台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管是规模、能力,还是持续性和正当性,都被咱们全方位碾压。咱们这是长期部署,光明正大,而韩国呢,只能偷偷摸摸,差距一目了然。
三
中国这次部署大型平台,既是基于现实策略的考量,也是对历史主权的延续。
现在,随着中国“新神器”的亮相,韩国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韩国媒体和军方最近多次表达所谓的“担忧”,声称中方此举“打破现状”“影响地区稳定” 。但说白了,他们就是做贼心虚。这些年,韩国在苏岩礁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又是搞科研站,又是放浮标、搭钢架,企图用这些“小伎俩”制造主权错觉。
如今中国“新神器”一出现,不仅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还让中国牢牢掌握了该海域的主动权。以后,韩国再想在苏岩礁问题上“搞事情”,那可就难如登天了,而且还很可能被国际社会看穿他们的“小心思”。
中国通过这种方式,既巩固了对黄海主权海域的管控,又避免了直接冲突,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总之,黄海也好,苏岩礁也罢,那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权范围,容不得他人侵犯。
这次“新神器”的竣工,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国的海域,中国自己守护;中国的权益,中国自己说了算。那些心里打着歪主意,妄图浑水摸鱼的国家,还是趁早打消念头吧,不然,就只能望“礁”兴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