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广岛被“小男孩”原子弹炸成废墟,7万人当场死亡,幸存者永井隆在《长崎之钟》中记录了核爆后的地狱景象:“皮肤像融化的蜡烛般脱落,空气中弥漫着焦肉味,医院里堆满了用草席包裹的尸体。”这场灾难本应让日本彻底远离核武器,可讽刺的是,这个被核火洗礼的国家,却在战后悄悄埋下了核武野心的种子。
早在1940年,日本军方就启动“仁计划”研发核武器,试图通过朝鲜半岛的重水工厂提炼铀同位素。为了保密,数千名朝鲜劳工被隔离施工,工程结束后部分人甚至被灭口。到1944年,研究团队已分离出少量铀同位素,距离核反应堆仅一步之遥。但美军的空袭炸平了名古屋的秘密工厂,彻底终结了日本的第一次核冒险。
2011年福岛核事故本应让日本反思核能风险,结果却成了核野心的催化剂。2023年,日本政府宣布重启17座核反应堆,不顾民众抗议强行推进。更可怕的是,东京电力公司前工程师吉田昌郎曝光的内部文件显示,日本早在2006年就秘密提取武器级钚,纯度高达90%。截至2025年,日本已囤积47吨分离钚,足够制造6000枚核弹头,远超民用需求。
俄罗斯专家安德烈·古宾的报告直接戳穿日本的谎言:“这些钚若用于军事,威力相当于朝鲜核武库的120倍。”更危险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出云号”已改装成航母,能搭载F-35隐形战机——这种战机天生具备核打击能力。一旦与分离钚结合,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将直接暴露在核威胁之下。
日本的核野心不仅体现在材料囤积,更藏在政治操弄中。2016年奥巴马访问广岛时,安倍晋三表面附和“无核世界”,私下却暗示日本需要核地位。2021年,自民党抛出“核共享”提案,要求美国在日本部署核武器,彻底撕开“无核三原则”的遮羞布。驻日美军司令凯文·施耐德在报告中尖锐指出:“日本政客对核武器的态度,就像和服里藏着的匕首。”
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早在1969年就已显露端倪。时任日本防卫厅长官铃木孝曾公开宣称“必要时可以拥有核武器”,尽管事后否认,但2021年“核共享”提案的出台,让历史的伏笔再次刺痛国际社会。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美俄罕见联手。美国援引《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10条,警告日本若拥核将面临制裁;中国翻出《波茨坦公告》第12款,强调日本战后承诺永久放弃战争手段;俄罗斯则直接模拟推演,若日本拥核,远东地区爆发核冲突的概率将飙升至67%。三国的一致立场只有一个:绝不让日本突破核门槛。
然而,日本的核野心并未收敛。2023年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启动,130万吨放射性废水被排入太平洋,国际社会的反对声浪中,日本却以“成本最低”为由强行推进。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世界再次看清其核政策的虚伪本质——一边以“核爆受害者”自居呼吁裁军,一边疯狂囤积核材料,甚至试图借排海掩盖核武研发的痕迹。
从1940年的“仁计划”到2025年的核共享提案,日本的核野心从未熄灭。这个国家的政客们似乎忘记了广岛的废墟、长崎的哭声,忘记了《波茨坦公告》的白纸黑字,更忘记了国际社会对核不扩散的底线。中美俄的强硬表态,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全人类安全的责任担当。若日本一意孤行,等待它的将是比核爆更彻底的毁灭——不是物理上的消失,而是被文明世界彻底抛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