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这座拥有近500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以古建筑、古树、古楹联而闻名于世,每年超过20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古村落风采,领略古楹联文化。
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到来,大芦村也迎来了一波旅游高潮。
5月2日,记者跟随游客的脚步走进大芦村,但见古树参天,青砖黛瓦,楹联传世。屋脊层叠交错,檐廊纵横回环,极具地方特色。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陈卓园等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房檐、斗拱、柱础、屏风,雕刻讲究。村庄生态景观优美宜人。树龄三五百年的荔枝树、大榕树、香樟树,树姿雄伟,枝干如虬,郁郁葱葱,十分茂盛。
据了解,大芦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其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建筑风格融合了岭南特色,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等10处建筑,每一处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大芦村的古树也是一大特色。村后以北斗七星布局的七棵大梐树,栽种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依旧枝繁叶茂,宛如七位巨人守护着村庄。
“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守高曾之规矩,不愆不忘”“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大芦村最独特的文化符号,当属那305副沿用至今的古楹联。这些楹联涵盖修身、持家、创业、报国等主题,是劳氏家族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如今,每逢春节或喜事庆典,大芦村里下至十一二岁孩童,上至七八十岁老人,都会纷纷磨墨展纸,庄重地将这些古楹联重新书写,庄重地张贴在门楹之上,让305副传世楹联代代传承,不断延续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1999年,大芦村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的荣誉称号。
近年来,灵山县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大芦村成功举办了多项楹联文化活动,如楹联书法大赛、家风故事征集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书法爱好者前来参与,让更多人领略到楹联文化的魅力。同时,大芦村还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治理,以 “一约四会” 为抓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遍整个村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新的历史翻开了篇章,迎来了新时代、新征程,前进的道路上依旧存在新的挑战、新的坎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赋予了大芦村新的使命——灵山县廉洁家风家训教育基地。近年来,每年区内各地的机关单位组织到大芦村接受廉洁家风家训教育的党员干部近3万人次,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注入历史文化动能。
近年来,灵山县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全域旅游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芦村这座古老的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新时代发展的画卷中。
▍图文来源:融媒体记者 李鹏钧
▍图文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科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署名或删除。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