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山东号一周内两次穿越吕宋海峡,恰好卡在美菲"肩并肩"军演期间。这支由6艘战舰护航的编队,先在菲律宾北部海域亮相,接着突然调头杀个回马枪,最后选在山东舰服役八周年纪念日(4月26日)重返南海。
美军也没闲着,首次在菲律宾巴坦岛部署能打185公里的陆基反舰导弹,双方明牌对垒的火药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这波操作根本不是简单的"路过"。要知道吕宋海峡是突破第一岛链的咽喉要道,山东舰选在美菲演习高潮时反复横跳,摆明了是要测试对方的反介入能力。
专家点破关键:中国在演练"战时强行突破"的剧本。更微妙的是时间线——山东舰前脚刚在台湾东部完成战备巡航,后脚就出现在菲律宾海域,这种跨战区机动能力展示,比单纯秀肌肉更有战略深意。
美军陆基导弹的部署暴露了战略焦虑。Nmesis系统看似先进,但把反舰导弹绑在遥控车上部署前沿岛屿,本质上是在复制中国在南海的"导弹游击战"思路。
兰德公司专家希思说得委婉,说这是"展示联盟决心",实则暴露了美军航母不敢轻易靠近的现实。想想看,要是尼米兹级航母坐镇演习区,还需要靠车载导弹撑场面吗
这种"以陆制海"的被迫选择,恰恰印证了解放军区域拒止战略的有效性。
菲律宾成了最大变量。小马科斯政府一边开放9个军事基地给美军,一边默许中国航母在自家门口巡航,这种走钢丝策略能玩多久?
别忘了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决至今形同废纸,现在美军导弹部署到巴坦岛,等于把菲律宾绑上战车,这种"保护"代价可能是丧失战略自主权。
航母动态背后是技术代际的暗战。山东舰这次完成130次舰载机起降,虽然比不过美军航母日均150架次的效率,但配合福建舰即将海试的电磁弹射技术,中国正在构建"滑跃+弹射"的双航母战术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作战理念转变——从单纯监视演习到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战化演练,说明解放军海军正在把远海训练从"打卡签到"升级为"真刀真枪"。
这场博弈的胜负手可能在第三国。日本防卫省精准公布山东舰坐标,暴露了美日菲情报共享的深度;越南近期加速采购潜艇,东盟国家军费普遍增长20%以上,说明地区国家正在用脚投票。中国航母编队未来穿越频次如果突破"季度一次"的节奏,很可能触发连锁反应——比如日本加速"出云号"航母化改造,或者澳大利亚重启海军扩张计划。
说到底,山东舰的两次穿越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美军不得不靠陆基导弹弥补海上劣势,当中国航母开始常态化"绕岛巡航",当地区国家军购清单越来越长,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正在经历冷战以来最剧烈的重构。
接下来要看五角大楼如何调整"太平洋威慑倡议"的预算,以及福建舰正式服役后会不会出现中美航母在南海"同框"的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