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位平壤华侨的生存日记

引子:黑暗中闪烁的“永生塔”

凌晨三点,平壤科学家大街的公寓楼里,老李摸黑点燃蜂窝煤炉子,火光照亮了墙上金日成父子的画像。窗外,百米外的永生塔在蓄电池支撑下通体发亮,像一柄金色利剑刺破夜空。这便是我生活了二十年的朝鲜——一个电力极度匮乏,却让雕像“永不断电”的魔幻国度。


平壤:高楼里的“原始生活”

平壤的高层建筑是朝鲜的“面子”,但住在30层的居民,过的却是中世纪般的生活。


停电爬楼:40层楼梯上的“体能训练”

“今天电梯又停了!”住在38层的华侨张姐气喘吁吁地爬上来时,运动鞋沾满泥浆。平壤定期停电已成惯例,即便在“特供小区”柳京大厦,住户也要徒步攀爬。曾有老人突发心脏病困在20层,等抬到楼下时已来不及抢救。

更魔幻的是,楼顶太阳能板发的电只够维持走廊应急灯——这是为了防止外宾看到漆黑的高楼影响“国家形象”。


用水战争:凌晨三点的“抢水时刻”

平壤实行分段供水,凌晨1点到3点是科学家大街的“专属时段”。每到这时,楼道里便响起塑料桶碰撞声。住16层的王叔发明了“滑轮运水法”——用晾衣绳把水桶从一楼吊上来。有次绳子断裂,20升水泼下去浇透了楼下晾晒的军装,险些被扣上“侮辱军人”的罪名。

寒冬求生:帐篷+热水瓶的“黑科技”

零下20度的冬夜,集中供暖早已成传说。华侨们从中国偷运进电热毯,普通朝鲜人则各显神通:有人在屋里支起蒙古包式帐篷,靠烧蜂窝煤取暖;更有狠人把热水灌进玻璃瓶,裹三层毛巾抱在怀里睡觉。“去年有个孩子被烫伤,医院还没电做手术……”邻居金大娘压低声音说。


农村:活在“煤油灯纪元”的朝鲜人

离开平壤50公里,时间仿佛倒退回19世纪。

照明进化史:从煤油灯到太阳能板

在黄海北道的山村里,65岁的朴大爷掏出一个熏黑的铁罐:“这是我家传了三代的煤油灯。”火苗比黄豆还小,看书会熏黑鼻孔。2010年后,黑市上出现中国产太阳能板,但价格相当于农民三年收入。现在村里“中产家庭”的标志,是屋顶上那块巴掌大的发电板——够点亮5瓦灯泡。

挑水战争:零下30度的“生存游戏”

寒冬的清晨,井口结着半米厚的冰层。村民们用铁镐砸开冰面,排队舀水的队伍能排到百米外。我曾亲眼见到两个妇女为抢一桶水大打出手,最后生产队长出面,判决“一人半桶”。

更惨的是住在高地的农户。没有电力抽水,他们每天要往返3公里山路挑水,冰面湿滑时,常有人摔断腿。“去年老崔摔下山崖,送到医院正好停电,手术做了一半……”


火车惊魂:停电40小时的“冰窖之旅”

从平壤到罗先的列车,被称作“移动冰柜”。去年冬天,列车在荒郊野岭停电40小时,车厢温度骤降到零下15度。乘客们撕开座椅海绵点火取暖,乘务员拼命阻拦:“烧了座椅要判刑的!”最后是军人开枪示警才控制住场面。

永不熄灭的“特权用电”

在朝鲜,电力是等级制度最赤裸的体现。

即便全国停电,各地永生塔、太阳像和重点军工厂永远灯火通明。这些场所配有柴油发电机和巨型蓄电池,停电0.1秒就会自动切换电源。在鸭绿江边,对岸中国丹东的霓虹灯与朝鲜的永生塔遥相呼应,像是两个平行世界的对话。


医院的“黑暗手术室”

平壤红十字医院的手术室挂着1980年代东德产无影灯,但医生们更依赖手电筒。“上周给军官做阑尾切除,突然停电了。”护士偷偷告诉我,“我们三个人举着手机闪光灯,主刀医生差点切到动脉。”


电费之谜:一年几分钱的“黑色幽默”

朝鲜电费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普通家庭一年只需缴纳5分钱(人民币)。但华侨圈流传着一个冷笑话:“好消息是电费白菜价,坏消息是你根本用不上电。”

绝境中,普通人创造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在平壤统一市场,中国产微型水力发电机成了抢手货。摊主老金把设备绑在村口小河上,偷偷给20户人家供电,月入3000元人民币。“警察来了我就送他们充电宝。”他得意地晃了晃手里的华为Mate60。


平壤大学生小崔开发了一套“智能跳闸系统”:在电表上接根铁丝,电力公司检查时就自动断电。“我们宿舍靠这个看了三年韩剧!”他掏出U盘里的《鱿鱼游戏》,画面卡顿时就骂:“又特么停电了!”


结语:当黑暗成为常态

深夜,我站在公寓阳台上,望着永生塔永不熄灭的金光。楼下传来孩童的哭喊——又停电了,他害怕黑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