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4日报道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2日报道,美国庞大的军工复合体招致诸多批评,但如今已成为欧洲向往的目标。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国防开支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同比增幅,其中欧洲是主要贡献者。
当然,增幅中的很大一部分将流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等美国主要承包商。但欧盟希望至少50%的欧洲军事采购流向欧洲本土公司,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重大的产业改革。
由于冷战后欧洲国家削减军事预算的幅度远大于美国,欧洲本土防务供应商变成了小众、小批量、单位成本高昂的生产商。空中客车旗下军事子公司凭借120亿欧元的收入成为2024年收入最高的欧洲防务公司。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当年收入为710亿美元。
这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北约成员国越来越多地将采购转向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的美国承包商。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增加的采购中只有22%留在欧洲。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是生产更多欧洲已在制造的产品:弹药。在欧盟未能按期在2023年3月前向乌克兰交付100万发炮弹之后,欧盟拨款5亿欧元用于扩大炮弹产量。其中四分之一的资金流向了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该公司力争到2027年实现年产110万发155毫米口径的炮弹,到2030年实现年收入增长两倍,达到300亿欧元。莱茵金属希望发展成为一家美国式的全能承包商。
德国是领先的坦克制造国,但是欧洲每种类型的坦克都有几个防务公司在相互竞争。护卫舰、潜艇和战机方面也是如此。
理想情况下,这些公司会合并成两大巨头,各自竞标一份统一合同。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顶级公司之间的合并。欧洲各国政府在多数防务公司中都持有股份,而且不愿放弃控制权。
一个更现实的模式就是导弹制造商欧洲导弹集团(MBDA)。该公司由空中客车、贝宜系统公司和莱奥纳多-芬梅卡尼卡公司共同拥有,作为一家公司运作,同时保留了各国的子公司,这使得简化产品线成为可能。
这种模式可以扩展到其他行业。莱茵金属正在开发旨在取代“豹”-2系列坦克的“黑豹”坦克,现已与莱奥纳多-芬梅卡尼卡公司联手为意大利制造一款改型。
尽管如此,MBDA模式仍然容易受到国家间分歧的影响。例如,MBDA的德国公司和法国公司生产存在竞争关系的空对地巡航导弹:“金牛座”KEPD 350导弹和“风暴之影”巡航导弹。这反映出合并前的遗留问题,但也凸显出利用老旧生产线扩大规模所面临的挑战。奥斯陆大学国防政策研究员法比安·霍夫曼估计,两者的合计年产能仅为100枚,远低于洛克希德-马丁年产700枚联合防空区外发射空地导弹的规模。
霍夫曼说:“最好先修复采购体系,然后让这些公司相互竞争,再看哪些赢家正在涌现并推动整合。莱茵金属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事实上,欧盟正寻求效仿五角大楼成为集中采购方。欧盟将提供1500亿欧元贷款用于联合防务采购,并设定了到2030年40%的采购需通过合作完成的目标。
然后是风险投资,这应会有助于缩小欧盟官员指出的一些“能力差距”,涉及领域包括无人机、人工智能和网络战。
根据北约创新基金最近的一份报告,去年欧洲在这一领域的风投资金达到创纪录水平。北约创新基金是北约于2023年推出的一个规模10亿欧元基金,旨在为战略性军事技术提供早期支持。
欧洲的军工复合体近期内还赶不上美国军工巨头,但随着它从长眠中醒来,其中仍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