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在后台问我:“听说今年机构改革把好多单位合并了,我考进证监会发现是参公编,这和普通公务员到底差在哪?”

对于参公公务员和普通公务员的区别,不少考生都不太了解,感觉从字面意思看都差不多,但其实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1. 编制性质其实不同

参公人员全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这个身份诞生于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比如各地党校、残联,挂着事业单位的牌子,但人员管理跟公务员一样。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之后,市委党校从参公转成了纯事业单位,部分地区的银监会也从参公升级成了行政编,但总体待遇变化不大。

2. 晋升渠道存在差异

据2024年数据统计,普通公务员晋升副科平均用时4.2年,参公人员要5.8年。主要是参公单位人员变动小,毕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职位空缺你很难晋升。

需要注意的是,重点部门的参公岗位,领导级别不比同级机关单位低。像地市级银监分局的局长属于正处级,基本跟当地公安局局长同级,只要能力够级别不是问题。



3. 薪酬待遇看似相同

表面看两者工资单完全一致,但教育局公务员年终奖拿4.2万,同城科协参公人员只有3.8万。差额来自单位自筹的绩效考核奖,这部分钱事业单位确实更难筹措。

不过去年开始,江苏、浙江等地试点"参公单位财政全额保障",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说白了就是让参公单位也能享受财政绩效补贴,至于具体实施还要看地方财政。

4. 工作性质看岗位

在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窗口,普通公务员在审批盖章,参公人员可能在整理档案。但市监局的参公执法大队天天在外跑稽查,比办公室的公务员还忙。

工作性质更多取决于岗位,而非编制类型。所以在选择时,岗位选择要大于编制类型,累死累活晋升渠道还窄的岗位一定不要考虑。



5. 改革是进行单位筛选

这次机构改革把银保监会改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原参公人员整体转行政编。但像供销社这样的单位,仍然保持参公属性。改革像筛子,留下承担行政职能的核心单位。

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未来参公单位职能会进一步梳理,估计会有20%左右的单位转纯事业,30%转行政,剩下的维持现状。

提问:该不该报考参公岗位?

我的建议是:关键看单位核心职能和发展前景,别被编制类型框住。就像找对象,外在条件重要,但三观契合才是王道。

改革浪潮下,真才实学永远是最硬的通行,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远比找一个现时待遇高的岗位更重要,眼光要放长远一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