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战火持续、局势胶着的背景下,美国国务院于5月2日宣布一项引人关注的军售决定:批准向乌克兰出售F-16战机的零配件和相关培训、维护等服务,交易总额高达3.105亿美元。但比军售本身更令人震惊的,是交易背后的“代价”,这笔费用将从美乌矿产合作基金中“抵扣”。换句话说,美国表面是在“援助”,实际上是在用战机“换资源”。这场交易不仅揭示了乌克兰战争背后的权力与利益勾兑,也暴露出美国对乌克兰主权资源的实质渗透。



按照美国防务安全合作局的公告,乌克兰此次采购的内容极其全面:包括F-16战机的改装升级、零件维修、软件系统、地面支持设备,以及由美国政府和军火商提供的后勤保障和人员培训。按理说,这应当是一场典型的“提升乌军战力”的援助。但关键在于,这笔高达3亿美元的账单,并不是乌克兰自己掏钱,而是从两国此前签署的“矿产协议”中核销。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矿产合作协议的名义,是帮助乌克兰开发其境内稀土、钛、锂等关键战略矿产,以支持乌经济恢复与工业发展。但如今,美方却将这笔本应投入经济建设的钱转而“用于购买美制武器系统的技术服务”,这无疑是变相的“资源换军火”。矿产换战机,听起来荒诞,实则精准体现了美国在对外政策中一贯的“军援外交”逻辑。

谁都知道,F-16并不是先进机型。早在冷战中期,美军就已将其列为“轻型多用途补充机”。如今大多数北约成员国也在用F-35、台风战机或阵风战机取代它。而乌克兰获得这些“淘汰产物”,在战场上的表现早已说明一切,并未扭转局势,也未击破俄方空中优势。去年7月,乌克兰首批F-16到位,西方曾一度炒作“空中反攻”可能成真,但几个月过去,战线仍在顿巴斯焦土上原地打转。



那F-16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军事上微乎其微,政治上意义重大。它是美方继续介入战争的“象征”,是对俄的一次战略挑衅,更是对乌克兰主权的深度捆绑工具。而这次的“零配件+维护+培训”打包服务,无疑是“合作深入化”的标志,乌军不是单纯使用美军装备,而是逐步依赖美国军工体系运行、维护、升级的一整套机制。这是“技术殖民”的经典路线图。

美国将账单直接冲抵“矿产基金”,意味着美方未来对乌克兰矿产资源的开发权将获得更加实际的掌控力。以援助为名,换取矿权、技术准入和合同绑定,这种安排,在拉美、非洲、中东早已有无数案例。而今,乌克兰正以国家主权为代价,成为美国“军事—资源捆绑模式”的新实验场。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俄乌冲突愈演愈烈、西方舆论日益疲软之时。美国国内对援乌资金早已争议不断,特朗普重返白宫呼声高涨,白宫财政吃紧、军援减缓已成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拜登政府急于“用资源置换援助成本”,自然地选择了用“合作基金”做文章,用技术和装备做包装,用“支持乌克兰”为舆论伪装。



但乌克兰付出的,不仅是钱和矿产,更是独立性。当一个国家的军队依赖他国装备,当其国防工业失去自主性,当其国家预算被武器账单消化,其所谓“独立抗战”就只是一种政治幻象。在这样的结构下,乌克兰越“得援助”,主权越空心化;表面看起来“战力提升”,实质却是绑上了长久的战略锁链。

这一轮F-16交易,表面是强化空军能力,实际是掏空战略资源;表面是军援支持,实际是外交控制的延伸。美国深谙其道,乌克兰难以自拔。

援助的真正代价从不是金钱,而是控制权。而在这个“战火矿权交换所”里,乌克兰越来越像一个躯壳国家,表面主权完整,实则被军援、矿权、合同和协议层层包裹。这样的战争,打得越久,乌克兰失去的也就越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