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何为青年?
百年前李大钊所言: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青春的本质是破茧而出的勇气,
是永不停歇的探索,
更是心系家国的担当。
青年者,重任在肩!
01.深井救女童的新疆女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
4月16日,新疆洛浦县,
2岁女童坠入40米深井。
井口狭窄如命运裂缝!
瘦小的女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1.55米,40公斤)
如星辰坠入地心。
她托起幼童,
20分钟生死接力,
泥泞身影成戈壁暖阳。
02.带母求学、知恩图报的湖北00后女孩姜志容
她是带残障母亲上学的 湖北00后女孩姜志容。
父母皆有二级残疾,
一家靠捡废品和政府补贴为生。
命运多舛却自强不息!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从“受助者”成为“助人者”。
“年少时,我曾无数次问自己,
为什么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
但现在的我,不再问自己为何不幸,
而是坚信,我可以照顾好妈妈,
走好人生路,照亮更多人。”
03.“同时打几十份工”的95后“新农人”小红
95后“新农人”小红,
是个多面手,身兼几十种角色。
他帮村民修手机、送货、送医,自学多项技能。
虽没固定收入,但他甘之如饴,
以村民笑容为满足。
收到最好的礼物就是村民给的糖果
他说村子需要我,我也需要村子。
他是连接老人与现代生活的 纽带!
反哺故土,小红,真的很棒!
04.从草原到星河,首个内蒙古籍执飞航天员王杰
从见证杨利伟落地内蒙古,
到自己从家乡出发奔赴太空,
他带着家人照片上天,
想记录太空感受与孩子共赏。
曾经的牧羊少年,从古老土地出发,
奔向比阴山更高的浩瀚宇宙。
有梦可追、追梦可成!
05.于生死间传递温情的殡仪馆主持人周宏月
周宏月曾怀揣舞台主持梦,
却在母亲支持下选择了殡葬专业。
她用声音抚平家属的哽咽,
用仪式感守护生者与逝者的最后对话。
每次主持结束,她总会默默擦拭窗台、鞠躬离开,
把仪式厅恢复成最初整洁的模样。
那些见证过太多告别的日子里,
她说出了最朴实的感悟:
“见多了离别,反而更害怕死亡,
害怕离去会给亲人带来痛苦,
所以更要好好活着。”
这份对生命的敬畏,
让她在冷门职业里找到了温暖的力量。
06.既“送餐”又“送温暖”的劳模骑手徐胜军
“ 您好,这是您的外卖,祝您用餐愉快!
门口的垃圾我帮您顺手带走了…… ”
这是徐胜军每天最常说的一句话。
从退伍军人到劳模骑手,
从急救英雄到公益达人,
徐胜军活成了外卖界的“天花板”。
他用电动车轮丈量城市温度!
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闪亮的人生!
07.用15年青春陪伴老人的“90后”养老护理员朱嘉敏
她是90 后养老护理员朱嘉敏
从 20 岁入行,如今已坚守15年!
晨间查房、日常护理、心理关怀一样不落。
她说:“护理老人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当养老护理成“朝阳产业”,
她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
敬老爱老是每一个人的应尽之责!
08.高压线上的“舞者”邱中华
与高压线共舞15年的"光明守护者"邱中华
从30米铁塔上的俯身检修
到±800千伏电弧中的精准消缺,
他带领团队填补国内高海拔带电作业空白;
创新"无人机+升降梯"让工友告别攀爬之苦,
1600余次实战淬炼出23项专利。
作为全国劳模,带出5名高级技师、
7名高工组成的"电力星火"。
如今,他仍仰望铁塔,
在银线间编织着无人机载人巡检的科技梦想。
09.翻山越岭为村民减轻病痛的藏医姑娘那生
2021 年通过“三支一扶”计划
那生来到羊拉乡卫生院工作。
乡里交通不便,
医生下乡常需人背马驮物资,
遇上山路塌方还得翻山越岭。
近 4 年里,她很少回家和休息。
群众的信任、同事的陪伴让她忘却辛苦,
只记得下乡时的温暖瞬间。
“能在这里发挥价值,山里对我来说就不算远,
刚刚好。”那生说!
她的手,被村民攥得紧紧的!
偏远的羊拉乡,见证了年轻姑娘的成长。
10.从电焊工逆袭到"焊界大神"的张亮
张亮的故事是从手腕吊砖头练手劲开始的。
2009年从石油职院毕业当焊工,
他为了练稳手劲,硬是把自己逼成了“铁手腕”。
15年来,他顶着辽河油田40℃高温焊管线,
工服天天能拧出半斤汗,却焊出了27项国家专利。
零下几十度的中俄管道工地,
他带着团队五天调出完美参数,
创下单日焊41道的全国纪录;
如今他带出的4000多名焊工遍布各地,
他说:“焊枪是死的,脑子得是活的。”
从吊砖练手到焊穿风雪,
张亮锻造着中国制造的筋骨。
除了他(她)们
还有一直不断努力的
梦虽遥,追则能达!
愿虽艰,持则可圆!
编辑 | 梅青云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