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大同不“佛系”了。
当全国景区仍在卷着人流量,卷着网红小吃,卷着千篇一律的灯光秀之时,这座被煤炭灰蒙了许久的北魏皇城,突然甩出了一张文旅界的重磅炸弹——在永泰门广场上,一场名为《因为大同》的实景开城大典,让游客们集体瞪大了眼睛:原来山西的文旅也能够展现出史诗级的美学震撼!
有人看完之后发朋友圈:“提议全国各地的文旅局长不要再那么拼命了,赶快连夜购买站票赶往大同,认真取取经吧。”更为犀利的评论则是:“某些城市耗费几十亿打造人造景区,却依然不如大同的一场实景秀来得清晰明了,这究竟什么才叫作‘文化展现魅力’呢?”
◆关城不是舞台,是历史破壁的虫洞
当永泰门城墙被光影撕开,一道裂缝显现之时,拓跋珪的铁骑,裹挟着塞北的风沙,呼啸着奔腾而来,观众席突然间陷入了死寂。——这并非表演,而是历史,正夺门而入
大同人深刻理解“不破不立”的含义:未曾搭建那些花哨的LED屏,不过却把480米长的明代城墙转化为全息投影幕布;没有让演员穿着淘宝上的爆款汉服去摆出各种姿势,而是让铠甲与箭镞碰撞发出金属般的震颤声响;更没有搞所谓的“大型古装蹦迪现场”,当《木兰辞》以鲜卑语吟诵响彻夜空的时候,就连大同本地的人都愣住了,实际上课本里那个“对镜贴花黄”的柔弱女子,在骨子里竟然变成了提着环首刀砍翻柔然铁骑的鲜卑悍妇!
这才是文旅融合的顶级玩法:不谄媚于流量,不讨好那眼球,而且用硬核般的历史当作火药,将观众直接炸进到公元398年的平城。
◆当“煤都”摘下黑面具,露出1500年的文化包浆
大同这些年憋着股狠劲。
从前提起这座城,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轻轻掸掸肩上的煤灰,口中念叨着:“嗯那个挖煤的。”然而当它默默地,开始修复华严寺的鸱吻,接着又复建起代王府的琉璃瓦,并且在废弃矿坑上,种出了一片雕塑森林,直至这次,通过一场秀,掀翻了北魏王朝的地宫——我们才陡然发觉,这个“地下埋着煤,地上躺着史”的城市早已将文化家底,盘出了那层独特的包浆。
因为《大同》最特别之处,不在声光电的运用,而在于将“民族熔炉”这四个字深深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当中。热烈的萨满鼓点,属于拓跋部族,却与中原庄严的编钟相互交织;清亮的驼铃,是波斯商队的特色,却又和佛寺深沉的梵音混杂在一起。甚至宫女的发髻,也暗暗留存着鲜卑辫发的遗传痕迹。当观众跟着羯族工匠认真敲打鎏金佛像时,看到柔然马贩与汉人用袖子比划价格的画面,就会猛然察觉到,“五胡并非乱华,而是为华夏文明进行了一场开胸之术”。
◆文旅内卷时代,真诚才是必杀技
在全国的古镇都在使劲儿卖义乌小商品的时候,大同关城下面的那些摊贩们却在用心地推广着“不太热门的文化”。他们不但卖那种印着平城瓦当图案的冰箱贴,还能提供把北魏壁画的颜色系融合进去的眼影盘呢。甚至烤串的摊主都能很顺口地跟你谈起“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的犍陀罗风格”。这儿的摊贩们展现出了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的经营特点,靠着特别的产品把来来往往的游客给吸引过来了。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因为大同》能引发口碑热潮——它不像是由旅游局推动而产生的项目,反而更像是,整座城历经了二十年所积攒起来的文化探索之旅,终究找到了出口。在导演团队中,潜藏着来自云冈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在群演当中,夹杂着非遗打铁花的传承者;甚至就连主题曲,都邀请来了九宝乐队,以马头琴来震撼全场。用制片人的话来讲:“我们要让游客,不是来观看演出,而是来拆开一封,从平城寄来的挂号信。”
果然当最后一幕“边塞诗人群像”登场王之涣、高适、李白的诗句从城墙砖缝里喷薄而出,台下的我终于明白什么叫“春风不度玉门关”,原来我们打小背的不是唐诗,是北魏的春风撒在了诗行里。”
◆给中国文旅界上一课:地标不是盖出来的,是炸出来的
大同这波操作,狠狠打了某些文旅项目的脸。
看看那些,耗资数亿的仿古小镇吧:青砖是水泥喷漆的,匾额是电脑字库的,连“百年老字号”,都是上月刚注册的。游客不是傻子,而且当他们在仿古街,吃着全国统一的轰炸大鱿鱼,这样的话,只会觉得连空气,都透着塑料味。
而《因为大同》却采取了相反的做法:永泰门本身乃是明城墙留存下来的部分,在那关城的甬道之中,依然留存着车辙的痕迹。当演出结束之际,工作人员会指向那片星空,轻声告诉你:“拓跋珪建都之时所望见的银河,与今晚所见的乃是同一片。”
这不是降维打击,是什么?当别人还在,用文化当作口红的时候,大同直接把它淬炼成匕首——没有套路,只有真诚到可怕的,历史洁癖。难怪有投资人连夜赶赴大同;“文旅项目的尽头,原来是历史唯物主义。”
◆别再用“煤都”称呼它请叫它“文化大同
《因为大同》谢幕时,出现了一句神文案:“从前我们在地下挖煤,现在我们要在地上挖文化。”这句话值得刻在中国文旅史的耻辱柱上——不是羞辱大同,是羞辱那些抱着金饭碗乞讨的城市
当山西其余古城仍在纠结“究竟该恢复为明清风貌,还是宋元风貌”之际大同已然跳出当下的时空范畴:于云冈石窟,借助3D打印技术将流失海外的佛像予以复原;把城墙改造成为艺术馆;现今更是通过一场实景秀使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联系得以贯通。
文旅局长们得醒醒咯,游客所期望的并非虚假的“古风”;而是能够在关城马道之上,踏出阵阵回响的真实历史呢;并非流水线上的“文化快餐”,而是犹如《因为大同》这般敢于将刀光剑影与文明的变迁,径直怼到你眼前的生猛盛宴呀。
这个五一,当无数人挤在网红城市打卡之时,一群“反卷青年”正在大同关城的月色之下,集体有了这样的感悟:原来呀最好的穿越剧,压根儿就无需剧本——站在永泰门的箭楼之前,吹拂而过的风那可是北魏时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