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瓜田里扒拉着土,手里攥着几株发黄的南瓜苗直叹气。隔壁李叔家的藤蔓早爬满了架,自家苗子却像没睡醒,叶子蔫巴巴的——都是施肥没摸准门道惹的祸。种地这事儿,光下蛮力可不行,得懂地里的讲究。
南瓜虽说不挑地,沙土地渗水快,黏土地保肥强,可施肥法子大不同。村东头老王头去年在沙土地把粪肥撒得稀碎,结果根系够不着养分,结出的南瓜拳头大就蔫了;西坡的赵婶在黏土地把肥料堆成小山,烧得根须发黑,满架藤蔓光开谎花不坐果。底肥是南瓜的"起家粮"。
老把式都说"基肥足,苗儿壮",得提前沤熟粪肥,堆上两个月直到没酸臭味。
一亩地撒上两车沤好的牛羊粪,再拌上三四十斤复合肥,沙土地得把肥埋在根周围30厘米处,像给苗儿摆上"小灶";黏土地就得把肥匀开,翻土20厘米深,让泥和肥吃透劲,不然苗儿要么饿肚子,要么被"撑着"。小苗刚露头时最娇贵,追肥得看"脸色"。叶子发黄打卷的弱苗,离根10厘米处撒把尿素,像给病人喂补药;可壮苗要是多施了氮肥,立马撒欢长藤蔓,花倒是开得多,小南瓜坐不稳就掉。
去年前街的小李不懂这茬,看着苗旺猛撒尿素,最后满架绿叶不见瓜,愁得直拍大腿。
等到第一个小南瓜坐稳当,就得下"重手"追肥了。
这时候南瓜像长身体的娃娃,需要劲足的"饭食"。每亩地挖沟埋20斤尿素加15斤硫酸钾,或者浇上300斤沤熟的粪水,离主根得半米远,不然烧了根就得不偿失。去年我家就吃了亏,图近在根边施肥,烧得主根发焦,幸亏发现得早,赶紧浇水冲肥才保住苗。
南瓜长到拳头大,根须开始"犯懒",这时候得靠叶面肥"救场"。
每周用磷酸二氢钾溶液喷叶子背面,跟给苗儿"打点滴"似的。可千万别贪浓,0.3%的浓度刚刚好,有回邻居按0.
5%配药,喷完叶子边沿焦枯,急得四处打听补救法子——叶面肥虽好,浓度可是"要命关"。施肥禁忌比星星还多。
生粪绝对碰不得,没沤熟的粪肥埋地里,好比埋了"炸弹",发热烧根不说,还招得地蛆乱钻。还有那含氯的化肥,南瓜见了直"犯怵",施多了瓜皮发苦,口感差老远。可总有些新手图省事,生粪直接下地,结果苗儿蔫的蔫、死的死,后悔不迭。
现在种地也讲究新旧结合。老一辈的经验是"宝",什么时候施什么肥,弱苗壮苗怎么分,沙土地黏土地咋区别,都是几十年摸出来的门道;可新技术也不能丢,测土配方能知道土壤缺啥,滴灌施肥省水又精准,村里老把式现在也学着用,都说"老法子加新招,种瓜更省心"。
看着地里渐渐膨大变黄的南瓜,老张终于舒展了眉头。他说今年才明白,南瓜有三段"黄金期":底肥足才能苗儿旺,中期追肥狠才能坐果多,后期保叶勤才能养分足。
钾肥让瓜更甜,钙肥让皮更硬,氮肥多了反坏事——这些细节看着琐碎,却是丰收的关键。村里每年都有新种瓜的人,总有人问为啥自家南瓜长不大、口感差。其实答案就在施肥的门道里:该补的时候别吝啬,该控的时候别手软,土地从来不会骗人,你怎么待它,它就怎么回报你。
就像老农用糙手拍着瓜藤说的:"种地不是跟土地较劲,是得摸清它的脾气。
"说到底,种南瓜就像养孩子,得看"长势"给"吃喝",该补营养时不马虎,该忌口时不心软。
现在老张逢人就念叨施肥的讲究,他说以前觉得施肥就是撒把肥的事儿,现在才知道,每一步错了都要付出代价。看着田埂上滚圆的南瓜,他笑说:"地里的学问深着呢,够咱们学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