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咱中国人真是有意思,二十四节气换着花样过,真不止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立夏是夏天的头一个节气,其实“立”就是开始的意思,仿佛是专门给炎炎夏日办场开幕式。老家老人还爱说“春争日,夏争时”,这节气到了,田野上种瓜点豆、家家插秧抢时光,既有仪式感又满满生活气息。
关于立夏的习俗,我越长大越发现,原来南北方差别还挺大。我小时候在江南,最常见的立夏仪式其实是“尝新”:新打的樱桃、头茬青梅、刚收的麦粒,分点给邻居、家人尝鲜,先给祖宗供上一份,然后才算正式入夏。还有那个乌米饭,乌黑糯乎乎的,小时候一直以为是侧柏籽或桑叶弄的,长大才晓得原来要用乌桕叶泡米,那颜色入得深、香气淡淡甜,配点咸鸭蛋跟咸菜,绝了。现在虽然城市超市里偶尔也能买到“预包装乌米饭”,但味道和小时候自家门口柴灶蒸出来的,真的是天差地别。
还有个习俗,叫“立夏秤人”。说来有点好玩,老辈人觉得立夏这天把家里大人小孩都用大木秤称一遍,可以防疰夏。啥叫疰夏?简单讲就是遇到季节转换,身体犯困无力、容易生病。老人爱说:“立夏秤人不疰夏,过秤当头精神到。”我小时候每年也都被抓去“称一称”,其实不过是全家聚在一起,大家哈哈笑一场,讨个吉利,顺便攒点精神气。
说到这里,最有仪式感的还是斗蛋。要说斗蛋这事儿,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立夏那天,剥了壳的熟鸡蛋装在自制的五色彩线网兜里,一群小伙伴互相敲、互相比壳硬。传说谁的蛋最后没被敲破谁就是“蛋王”,能保全夏不生病。记得我爸那会儿还爱叮嘱:“鸡蛋要大火煮,冷水凉皮,蛋壳才硬。”那一年我赢了三轮,得意地跑回家喊:“妈,我是今年的蛋王!”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不是蛋香,而是那种邻里之间热络、天真欢快的氛围,真让人怀念。
除了这些热闹的项目,立夏的饮食也是大有讲究。南方更讲究“尝三新”,新鲜上市的豆类、瓜果纷纷上桌,青蚕豆、豌豆、笋尖,配上乌米饭、咸鸭蛋和鲥鱼,清淡解腻。北方更喜欢炖菜、煮饭粥,寓意着接下来夏天日子红火、肠胃也能顺顺利利过三伏。记得我有一回大早上专门去菜市场瞧热闹,发现不少大叔大妈讲究着买豆苗、头水苋菜,还有早市的白糖樱桃、小麦新面,都说这是刚好入口的“夏天鲜”。东北那边的朋友跟我说,虽然才刚刚解冻,地里没啥能收的菜,但立夏时往往炖锅肉、家里自制蛋顶大碗饭,家族聚聚,热闹也是仪式感。
讲到仪式感,不得不说这些应节食物其实也有“价格门道”。立夏前后,菜场新鲜豆类刚刚上市,价格往往比平时要贵一成,早樱桃、枇杷等新果也水涨船高。“尝新”买点解馋就行,“囤货”绝没必要了~最“黑暗”记忆是小时候碰上天公不作美,春雨下多了市场紧张,菜价直线上扬,老妈不高兴直接感慨:“立夏这年头,连颗青豆都得攒着吃!”
我印象里最值的其实还是农贸市场里的土鸡蛋。随着立夏“斗蛋”风潮,摊主们熟门熟路地吆喝:“要斗蛋就挑这款,大火煮硬壳!”每年这几天鸡蛋销量都能翻几倍。去年我特意做了实验,买了散装菜场鸡蛋和超市标着“有机土鸡蛋”的蛋回家“斗蛋”,没想到便宜的菜场蛋比有机蛋还硬壳,孩子们都笑成一团。这事儿别太当真,图的就是图个乐和心安理得的情怀罢了。
说到选购,老一辈的经验如数家珍。买蛋看大小均匀、表皮微糙,用手抬一抬不打滑,还有老技巧“听声敲壳”:好蛋虚实相生,轻轻一敲有“脆响”。买豆、新鲜果就要闻味儿,没农药味、瓜果清新才放心。乌米饭能买到当然好,没有就自家蒸点豆饭凑凑热闹,接个地气,比啥都踏实。
体验最深的就是节气一到,心里那份“过老节”的劲头:小区微信群里有人组织斗蛋大赛、幼儿园老师让孩子带蛋上学,连大品牌超市都开始推“立夏节气盒饭”,套装礼盒价格还能翻一倍。老实说,仪式感再多,也不能忘了立夏背后的“顺应时令、食养身体”这层意思。到了夏天,新陈代谢加快,人容易烦躁、没胃口,这会儿更该少点油腻、多点清淡,多吃果蔬、粗粮,养心安神,家里老人还会煮点绿豆粥、百合汤,真是处处体现精细~
当然,说这么多,最让我触动的其实是,每一个节气习俗,都是家人团聚、邻里互动的好时机。无论是斗蛋赢了大笑,还是“尝新”分享惊喜,又或是被妈妈唠叨地“顺时进补”,这些点滴小事,才是记忆中最“有温度”的部分。想想看,哪怕是在城市钢筋水泥里,咱们还能记得这份传统、还能守着这份讲究,其实也挺幸福的。
所以,今年立夏,你准备怎么过?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乌米饭的黑色染汁、一筐新鲜本地蛋,就等着家人围坐餐桌,斗蛋斗个响、尝新尝个鲜、再来个大秤称——希望咱今年都能力气大“一万”哟!
最后私心说一句:传统节气的味道,其实比任何仪式都弥足珍贵。希望接下来的夏天,我们都能顺顺利利,身体健康,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