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庆民俗,延年益寿与送寿桃

长寿乃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亦是民众竭力祈愿的人生主题,这些均在寿庆的习俗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寿 桃

寿庆通常会准备寿桃,这些寿桃不一定是真实的桃子,而是经常用面粉制作成桃子的形状。寿桃的起源与道教的王母娘娘紧密相关。据传说,每年的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诞辰,天界会在这一天于瑶池举办盛大的“蟠桃会”。蟠桃是王母娘娘亲自种植并精心照料的桃树上结出的仙果,相传食用蟠桃可以使人获得长生不老。这个故事流传至民间后,逐渐演变成寿宴上必备“寿桃”的传统习俗。亲友们赠送寿桃,或家人亲自蒸制寿桃,成为了庆祝寿辰的一个重要环节。



拜寿星

在庆祝寿辰的时刻,人们常常向寿星致以敬意。寿星,即道教中的南极仙翁,是负责掌管人类寿命的天界神祇。为男性寿星庆祝时,通常会悬挂“寿星图”,画中的寿星是一位手持龙头拐杖、头颅硕大的慈善老者,身旁伴随着一只梅花鹿,鹿口中衔着灵芝草。寿星上方常有一个巨大的“寿”字,周围还有一对童男童女捧着仙桃,天空中飞翔着一只仙鹤,整个画面洋溢着吉祥、喜庆和宁静的氛围。而为女性寿星庆祝时,则多挂“麻姑献寿图”,麻姑是道教中的女仙,传说她见证了东海三次化为桑田的奇迹,其长寿难以估量。民间还流传着她酿造灵芝酒,在蟠桃会上向王母献寿的故事。



寿比南山

“寿比南山”是一句常用于祝寿场合的吉祥话,它源自道教传说。相传在古代青州衡王庆祝五十寿辰的宴会上,一位乞丐不请自来,径直坐在了上座。当管家要求他献上寿礼时,他脱下自己破旧的衣服,用酒浸湿后,面向南方,将衣服抛向空中。他声称礼物藏于山中,随即在南山上显现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寿”字,令在场众人欢呼雀跃。这便是“寿比南山”典故的由来。



祝寿戏

在民间庆祝寿辰时,常常会搭建戏台,营造出一片喜庆的气氛。通常上演的剧目是与长寿相关的戏剧,而这些戏剧的主角大多为道教中的神仙。明代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周王朱有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杂剧创作者。他特别创作了杂剧《蟠桃会八仙庆寿》,专为寿庆演出而用。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之际,京城各地张灯结彩,纷纷上演各种戏剧,为百姓提供观赏之乐。在这些戏剧中,包括了《群仙庆寿蟠桃会》和《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剧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