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变化,来得悄无声息,等回过神时,却已经天翻地覆。
比如本田汽车。
2021年,它还能在中国一年卖出156万辆,风头无两;
可到了2024年,全年只剩下85万辆出头,短短4年,硬生生跌掉了45.44%!
更扎心的是,如今比亚迪两个月的销量,就能轻松超过本田一整年……
本田,到底失去了什么?
为什么曾经万人追捧的“神车品牌”,如今却渐渐被时代边缘化了?
今天就跟大家谈谈这个事情。
先说个暴论:
以本田现在的产品力来看,在物美价廉的中国车面前,本应该一辆都卖不出去。
听上去似乎很绝对,但认真对比,你就会发现:
当国产品牌在卷智能、卷设计、卷配置的时候,本田还在拿着十年前的内饰和动力,试图感动消费者。
就这样的产品力,还能卖出85万辆,这才真正让人震惊。
当然,有人可能并不认可我的观点,甚至觉得:
“就你聪明?这85万消费者就傻了吗?”
他们当然不傻,甚至可以说,很多人生活中“特别精明”。
但汽车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一场“纯粹的性价比”较量,更不是完全理性的选择。
品牌认知、用户习惯、情感积累,这些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正最难被打破的壁垒。
正如智能手机问世后,诺基亚依然狂卖了两年,然后就突然倒下了。
本田,其实也正在重复类似的轨迹。
说白了,即便它的产品力已经落后,但在很多消费者眼里,它还代表着耐用、省心、保值、开不坏。
这种认知,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摧毁的。
哪怕事实已经摆在面前,哪怕国产新能源,早已在体验上碾压一切。
但真正完成认知转变,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
正因如此,本田才能在2024年,仍然“撑住”了85万辆的终端销量。
但别搞错了——
这不是它产品本身的胜利,而是过去20年积攒下来的“惯性红利”。
而惯性这种东西,一旦衰减,是没有回头路的。
所以,从更长远来看,本田也好,丰田、日产、奔驰、宝马也好,只要它们的产品力跟不上时代。
哪怕一时靠着品牌,还能多卖几年,最终都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没有任何例外。
从入门级的本田,到顶级的劳斯莱斯、宾利——没有任何品牌,能靠过去的辉煌,赢下未来的战争。
当然,并不是说,以丰田、日产、本田为首的日系车,就彻底没机会了。
这么讲,肯定还为时过早。
毕竟,强大如诺基亚,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的;
更何况,日系品牌在全球还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技术储备,以及供应链话语权。
但问题是,从整个产业链对抗来看,他们想要翻盘,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得多。
一方面,它们内部的阻力极其庞大。
说白了,企业的转型,和个人的改变完全不同。
个人想通一件事,可以今天拍板,明天执行;
企业呢?
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利益,统一思想,难如登天。
更麻烦的是,其中还盘踞着大量的既得利益者。
要他们主动放弃自己的阵地,成全新能源部门?
别开玩笑了。
就拿变速箱部门来说。
从副总裁到总监、经理、工程师,少说也有上千人。
真要全面转型新能源,让整个部门的存在感,直接归零——
他们能甘心吗?
绝不可能。
这些人表面上可能高喊转型,心里却在想着如何“阳奉阴违”,拖延进程,守护自己的利益。
而且,这还只是变速箱一个模块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发动机、电控系统、排气系统、供应链体系……
每一个模块背后,都是一整套庞大的利益网络,盘根错节。
其结果就是,改革之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夸张。
即便高层喊破嗓子,下面也未必真心动手!
另一方面,以日本一个岛国的产业链,拿来和中国去竞争,也根本不现实。
这话可能听着扎心,但真的是赤裸裸的事实。
在油车时代,日本的产业链当然强大——
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咬合,形成了世界级的精密制造体系。
可新能源时代,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玩的是电池、电机、电控,是智能化、电子化,是供应链协同的速度与规模。
在这些新战场上,中国的优势,已经大到几乎无法撼动。
你看看今天的动力电池领域——
全球前十,至少一半以上是中国企业;
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蜂巢能源,动辄占据全球市场三分之一以上。
再看看智能化供应链——
地图导航有高德、四维图新;
芯片有地平线、华为;
传感器有速腾、禾赛;
软件生态还有小鹏、理想、蔚来各自研发自家的操作系统……
几乎每一个新能源关键零部件领域,中国都有一整条密密麻麻的本土供应链,
不仅覆盖了从研发到制造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更新速度快到令人窒息。
相比之下,日本呢?
电池领域只剩松下还在苦苦支撑,而且主要靠特斯拉续命;
车载智能系统上,几乎全线落后,基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自研芯片或者智能驾驶方案;
传感器领域,关键零部件也要依赖欧洲和美国。
整个新能源链条上,日本几乎找不到,能和中国硬碰硬的支撑点。
就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怎么赢呢?拿什么去赢呢?
总的来看就是,
本田的销量下滑,不完全是自己的问题,只是世界变了。
在新的全球格局下,还想维持旧时代的辉煌,本身就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