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靠模仿名人走红的事儿一抓一大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四川芬达”和杨坤的纠纷,就是典型例子。“四川芬达”一开始也只是普通创作者,但靠着模仿杨坤的造型、唱歌走红,从模仿穿搭到翻唱《无所谓》,直播间里“32场演唱会”的梗玩得飞起,确实吸了不少粉,流量和收益也跟着水涨船高。
但问题就出在,模仿着模仿着就有点“跑偏”了。把杨坤的歌改成搞笑版本,像《扔泥巴》被他们改成“他们朝我扔白菜,我拿白菜炒盘菜”,还配上夸张动作,但这倒也勉强能算娱乐化改编。可后来直接用杨坤的照片P成殡葬主题,直播间里还一口一个“小秃子”,这种操作就明显越界了,把娱乐变成了人身攻击。
杨坤这边一开始只是通过平台投诉,希望对方能收敛。结果“四川芬达”不仅没当回事,还变本加厉,拿侵权内容继续直播赚钱。被逼无奈,杨坤只能告上法庭,要求删除视频、公开道歉和赔偿。
收到传票后,“四川芬达”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是发道歉视频,又是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只想养家糊口,甚至提出愿意退还相关直播收益求和解。但尴尬的是,网友们并不买账——毕竟之前他们一边道歉,一边还在玩梗博眼球,很难让人相信是真心悔过。
这事之所以引发热议,关键在于它戳中了网络创作的敏感地带:模仿和侵权的边界到底在哪?创作者想靠流量吃饭,公众人物要维护名誉权,两边都有自己的立场。现在杨坤坚持不撤诉,“四川芬达”拼命求和,这场纠纷最后怎么收场,不仅关系到双方,也给所有网红提了个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玩梗可以,但别拿侵权当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