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折腾"铁路为何能火遍全球?·】——»

2024年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缓缓驶出。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条线路有多复杂: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13906公里,耗时14-16天。

重点在于,这不是一趟直达列车!当班列抵达中国边境时,所有货物必须卸下并重新装载到轨距不同的火车上;而当列车到达欧亚边界时,又需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卸货和装货。

早期跑中欧班列时,只有少数几个司机,师傅跑完一趟后累得不行,得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现在虽然有几十个司机了,但面对数量激增的班列,人手仍然显得不足。



你在淘宝上下单的欧洲商品,或者欧洲人购买的中国制造,很可能要经过三套铁路系统,并由二三十个国家的不同司机接力运送。

货物需要两次被卸下再重新装载——而且这一切要在零下40度的极端寒冷环境中完成!

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换司机的事情吗?但这里的情况可不像高铁那样简单交接,因为各国铁轨的宽度各不相同。



中国和欧洲使用的是1435毫米的“标准轨”,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则采用1520毫米的“宽轨”。

这就意味着,列车无法直接开过去,只能反复搬运货物!

你花1万多买的MacBook,要从深圳厂区一路颠簸到德国,中间会被十几个穿着不同制服的铁路工人搬来搬去。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吗?关于中欧班列的质疑一直存在,但事实是,这条“最折腾”的铁路线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从笔电危机到全球物流新霸主·】——»

说起中欧班列的诞生,其实是一次迫不得已的选择。

2011年,重庆生产的2500万台笔记本电脑中有一半需要销往欧洲。

问题出现了:走海运需要45天,卖家等得心急如焚;走空运成本太高,买家直接望而却步。

国铁成都局的徐姣当时就在思考:内陆城市想要发展外贸,没有出海口该怎么办?水运太慢,空运太贵,这不是卡脖子的问题吗?等等,我们不是还有铁路吗!

于是乎,一条“死亡铁路线”就这么硬生生被逼出来了,不过刚开始运行时,又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冬天零下40度的极寒环境会把电子产品冻坏!



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班列在冬季根本无法正常运营!

重庆物流专家张建坵不得不想办法:“那就打造一个‘空调房’吧!”

他们专门研发了带有保温层的集装箱,内置温控系统,无论外界是酷暑还是严寒,箱内温度都能精准控制。

电子产品需要保持常温?药品需要维持在10-15度之间?一键搞定!

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境,谁会想出这么多“歪点子”来解决看似不可能的问题?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魅力——需求推动创新!



首任班列司机江彤(没错,就是那个驾驶第一趟中欧班列的硬汉)回忆道:“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司炉工做起,花了六年才成为正式司机。那时候咱们重庆一年只开十几列中欧班列,跑一趟就像打了一场仗!而现在呢?每天都要发好几趟!”

江彤师傅在2021年再次创造了历史——他成为了中欧班列(成渝号)的首发司机。

从渝新欧到成渝号,从代表一个城市到代表一个区域,这是中欧班列发展的缩影。

2016年以前,各地开往欧洲的班列各自为政:重庆叫“渝新欧”,成都、郑州、武汉各有自己的名称。

直到2016年,“中欧班列”这个响亮的品牌才应运而生,统一了品牌,形成了规模,走向了世界!



«——【·火车要“跳轨”?看不见的国际接力赛·】——»

大家平时坐火车,最多也就是换个司机,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

但中欧班列可不是这样——它实际上是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接力赛”!

“中国的火车真的能直接开到欧洲吗?”答案是:不能!中国的火车只能跑到中国边境。

到了边境怎么办?把集装箱卸下来,办理出境手续,再装上另一国的火车。

关键在于这个“装上去”并不简单。

因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使用的轨道比中国宽85毫米!这就相当于你的车轮与公路宽度不匹配——只能把车子抬起来,换一套轮子!



重庆西车辆段的伍洪章师傅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检查列车全靠‘四大法宝’:手指按、灯照明、眼睛看、锤子敲。效率低不说,准确率也难以保证。有时候列车中途出故障,还得倒腾货物,真是麻烦透了!”

现在技术进步了,沿线每30公里就有红外线轴温探测站,每300公里有车辆故障图像探测站。

列车哪里有问题,系统马上报警,检测效率提升了80%!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除了技术难题,国际规则也是一大障碍。

按照国际铁路联盟的规定,铁路不能运输邮包!这可怎么办?中欧班列偏偏要“破规矩”!



重庆邮政的龙彦讲述了这段“逆天改命”的经历:“国家牵头组建工作组,海关总署、中铁总部、邮政集团齐上阵,专门推动修改国际规则。每到一个国家,都得说服当地海关、铁路和邮政部门达成一致!”

这么努力,值得吗?当然值得!2015年,国际铁路合作组织终于通过新版协定,删除了禁运邮包的条款。

到现在,中欧班列国际邮包发运量已超过3300万件!我们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国际游戏规则!



«——【·铁路人的接力棒:从江彤到新生代·】——»

每一列中欧班列背后,都有着无数铁路人的辛勤付出和坚守。

2024年9月,中欧班列“第一人”江彤光荣退休,结束了他32年的铁路生涯。

“32年来,我驾驶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重载机车,拉过的货物从煤炭钢铁到高端电子产品。但我最自豪的是,我的职业生涯保持了‘全部安全’记录!”江彤如此说道。

对于货运司机而言,驾驶中欧班列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江彤解释:“我们驾驶的是货车,但必须达到客车的平稳程度!普通货运拉的是煤啊钢材啊,颠簸一下没关系,但中欧班列运输的是精密电子产品啊,一路颠簸损坏了谁负责?”

更不用提地形条件了,重庆至达州段桥隧比例高,地质复杂,对司机技术要求极高。



2019年夏天,江彤遇到了隧道口边坡溜塌险情,他果断停车报告,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

江彤培养了不少徒弟,其中吕嗣湘2013年入职时就跟着江师父学习开车。

吕嗣湘回忆:“师父技术精湛,要求严格。我们认为的小问题,在他看来就是严重问题。”

如今,吕嗣湘已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首发司机,他说了一句特别有意义的话:“师父向西,我向南。我们虽不在同一条线路上,但都在为国家开放战略服务。师父驾驶的中欧班列为内陆开辟了一条通向欧洲的出海口,我开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则是连接中国—东盟的重要纽带。”

看看,这就是传承!这就是责任!老一辈铁路人的坚守精神正在新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